[阅读: 225] 2009-07-27 12:24:01
如何对付“动物精神”?
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努力突显出围绕有效市场假说展开的重要争论,该假说认为,市场价格是理性决定的结果,并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如果该假说成立,就意味着监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因为市场会通过“看不见的手”,对资源和风险进行有效配置。
然而,有效市场假说的批评者争辩称,人类行为几乎不可能是理性的,而是受到 “动物精神”的驱动,从而导致市场的起落。因此,监管对于抑制不当行为是必要的。
有效市场假说信徒与行为主义者之间的论战最初仅限于学术界,如今已蔓延至中央银行家、监管者和政治家中间,并且,新的监管格局可能会取决于这一冲突的结果。推助此次论战的坚定信仰,在这两个学派之间创设了一种假二分法——事实上,两种观点都有正确之处,但都没有充分反应经济现实的全貌。市场在大部分时候的确相当有效,将大量不同信息汇总到一个单一数字——即价格——中,数百万个决定将会据此做出。资本主义的这一特征就是索罗维基(Surowiecki)“群体智慧”(wisdom of crowds)的一个例子。但市场时不时会失灵,这种群体智慧可能会变成“乌合之众的狂热”。
市场为何会失灵?动物精神!最近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所认为的“理性”行为,是诸多脑功能处于平衡状态的结果,其中包括情绪、逻辑思考和记忆。如果这种均衡被打破——比如说,受到危及生命事件的刺激——理智可能会被从众和“战或逃”等更为本能化的反应所取代。
尽管我们中很少有人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威胁,但我们的很多本能,仍适应5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脑扫描已经表明,羞愧、社会排斥和财产损失等更为现代化的威胁,也能引发同样的本能反应。作为社会动物,如果察觉到威胁足够大,人类会集体做出反应,有时会以暴民动用私刑、暴动、银行挤兑和市场崩溃等最极端的形式收场。市场并非总是有效的,也并非总是理性的——而是适应性的。
这一适应性市场假说(AMH)——本质上是以进化生物学的眼光来看市场运动——与正统的经济理论相左,后者深受数学和物理学的影响。这一正统理论的形成有着充分的理由:经济学家已取得了真正的科学突破,比如一般均衡理论、博弈理论、资产组合最优化模型和衍生品定价模型。但任何优点被运用到了极致,都会变成缺点。主流经济学习惯披上数学和物理学的外衣,但这两个学科的严谨,可能会给业外人士——尤其是商业领袖、监管者、政策制定者——留下一种错误的印象:我们模型得出的结论精确无误。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市场只不过是人类在不断求生存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又一套工具。有的时候,即使最值得信赖的工具,也会失灵或被误用。
适应性市场假说提供了一种内在一致的框架,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偏差理论可以在这一框架中共存。那些或许看上去不理性的行为,相反却是尚未有时间适应现代环境的行为。例如,大白鲨以令人生畏的优雅在水中穿行,这得益于4亿年的自然选择。但如果你把它放到海滩上,它不停扑腾的样子看上去会……不理性。
人类行为的起源与此类似,所不同的只是我们适应环境的时间长度(大约200万年),以及如今环境变化的速度。
就像6个第一次遇到大象的盲僧一样——每个盲僧都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因此得出了有关大象模样的截然不同的结论——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的信徒们,只是看到了同一个适应性体系的不同特征。
适应性市场假说对于金融改革而言意义深远。我们可以相信,市场在正常时期会合理运行,但如果人类受到极端情绪的支配,动物精神有可能压倒理性,甚至对于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亦是如此。
因此,那些无视环境不断变化的一成不变的规则,几乎总是会导致有违本意的结果:那些在危机之后施行的规则,对于正常时期来说可能过于严厉;而那些在长时期繁荣之后被废止的规则,可能会导致未来的过剩。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是承认其根源——适应性行为——并设计出具有同样适应性的监管规则,来中和人类本性的影响。
本文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Harris & Harris Group教授罗闻全(Andrew W. Lo)。 (本文来源:FT中文网 作者:罗闻全(Andrew W. Lo) 译者/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