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tao:
在长春市某金融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的蔡博士的买房困惑
[阅读: 340] 2009-11-25 03:08:48
蔡博士的买房困惑
10月31日上午,位于长春市临河街附近的“上东街区·美一方”火爆开盘。早7点,蔡博士匆匆赶到售楼处,此时购房队伍已经排到了第167号。
“昨晚来通宵排队好了。”蔡博士嘟囔。前面一位女士应道:“昨晚?前天就有人拎着板凳来了! ”这话很快得到售楼小姐的更正:“27号就有人来排队了。 ”
事先交纳1万元“诚意金”,可领到一张VIP卡,持卡可优先排号选房。据说,一共才300多套房源,VIP卡就发了近400个。“买房就像抢白菜,二线城市也疯狂!”回望身后黑压压苦等的人群,蔡博士一声慨叹。
蔡博士今年36岁,在长春市某金融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月收入6000元。这个工资水平在当地工薪阶层中,算相当不错的了——根据吉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字,2008年长春市城区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不过2300元。
蔡博士选房,掐指算来,陆陆续续已有一年。蔡博士看过的几处楼盘,半年内基本上每平方米都涨了1000元左右,蔡博士为自己“出手缓慢”有些后悔不迭。
尽管工薪阶层的工资永远追不上房价,可买房的人没见少,倒好像越来越多。蔡博士一般利用节假日看房,每到一处新楼盘,十有八九会发现,早有人捷足先登,房源已所剩无几。
就拿10月份来说,据报道,融创·上城第3代花墅洋房,“80分钟认购87套,突破1分钟抢购奇迹”;绿地·英湖商务港“开盘当日,即告售罄”。而在当月中旬举办的长春秋季房交会上,5天时间即卖房4387套,成交金额达15.38亿元。
年初选房时,蔡博士还不紧不慢,每到一地都仔细看楼盘质量,看户型结构、前后楼距,甚至一天三次观察采光情况。到年末,他已陷入恐慌之中,他发现,有些人根本不实地考察,仅凭售楼处提供的宣传彩页与户型图就定房。
这些买房的人是不是疯了?买白菜还得挑上一挑呢!这样的事儿,蔡博士遇得多了:彩页上描绘“临河而居,美景如画”,现场一看,河是条发臭的河,两岸垃圾遍地、污染严重;沙盘上显示,楼宇紧临运动场,视野开阔,采光充足,实地一看,运动场面积还不如一村小操场,又恰有两棵大树遮窗……还有那绿化率、容积率、使用率、生活配套设施,开发商很多时候“说得比唱得好听”。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怪象迷局,蔡博士搞不清楚。
不过,伴随着一年来的购房历程,他内心的痛苦是越来越强烈。
摊开长春市楼盘图走笔圈地之际,蔡博士一度信心十足:自己工作稳定,月收入6000元,太太在高校当讲师,月薪3000元;夫妻两人年富力强,手握40万元积蓄,又是在“房价偏低”的二线城市——他们买不起房,还有多少年轻人买得起?
考虑到老人、孩子,将来三代同居,蔡博士的置业计划如下:面积140平方米左右,户型4室2厅2卫,多层建筑,三楼或四楼为宜,采光充足;小区环境、物业、供暖好;地点不能太偏,生活便利,周边有优质小学,临近公园最理想。
一处处楼盘跑下来,蔡博士很快发现自己的计划太奢侈,太自不量力——符合标准的楼盘凤毛麟角,偶有心仪之处,房价已达每平方米七八千元,即使将40万元家底拱手奉上,还要背负几十万元贷款。
以“月供4000元,20年还清”计,蔡博士算了笔账:每年还房贷5万元;采暖、物业、水电煤气费等1.5万元;日常生活开支两万元——家庭年收入9万元基本告罄——这还要老天保佑全家人无灾无病,别提为父母双亲养老,更甭提生儿育女了。
想自己寒窗苦读到博士毕业,辛勤工作到华发早生,月工资在当地工薪阶层中也算不错,可在二线城市连个中意的“水泥匣子”都买不起,蔡博士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别说买房,现在蔡博士对自己是否要得起孩子甚至都产生了怀疑。且不说当前高昂的子女教育成本,就是将来这笔购房费,也要他勒紧腰带,任劳任怨再攒20年。
回到眼前,无奈之下,蔡博士把购房标准一降再降,地理位置也从成熟市区一圈圈儿往外移。学校不考虑了,公园不奢望了,交通不必四通八达,步行10分钟能找到通往市中心的公交线就可以。然而,这样的房子也不多——房价上涨的速度总比他选房的速度快,而且这种情况下,也还总有人比他出手快。
蔡博士再次深受打击。他很惶惑:难道大多数人都比自己有钱?难道自以为还算中等阶层的他,实际生活在城市最底层?
如果不是,如果大多数购房者都选择了按揭,蔡博士同样感到深深的不安——老百姓把自己今后的十几年、二十几年押给了银行,购买力因买房被严重透支,再加上育儿、就医、养老三座大山,平日还敢消费吗?
(摘自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