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77] 2009-12-04 03:31:31
过度医疗成中国医患对立焦点
据《瞭望》新闻周刊第48期报道,技术发展却让医学淡忘了使命。医生利用医疗器械过度检查,反而给患者造成危害的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杜治政的老伴当年险些遭遇过度检查。 77岁的杜治政是《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在医学哲学、医学人文圈内素有声望。
他告诉记者:“当时我老伴的情况是晚上血压升高,医生的意见是一定让她做脑动脉造影。我知道这造影剂一旦打进去可能发生激烈反应,有一定风险,于是比较警惕,就想请熟人会诊。结果这位更为权威的专家认为,没有需要做造影的迹象。之后我老伴啥事也没有。 ”
脑动脉造影术依托较为先进的大型医用设备,对脑动脉瘤等疾病的检出较有价值。但是,“倘若医生滥施检查,这个设备也就背离了研制的初衷。”杜治政说。
“改革开放以来,为不断满足公众的医疗需求,中国医学装备技术迅速发展。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告诉记者。
比如诊断设备,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仪(PET)、X线-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PETCT)、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等,屡屡出新,使临床诊疗能力快速提高。
但与此同时,大型医用设备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在经受多不多、贵不贵的追问,人们对大型设备引进“贪多求洋”的批评几乎不曾止歇。
以1993年开始引进的头部伽马刀为例,在此后约两年中,中国内地已经使用和正在装备的伽马刀即达13台,占当时世界伽马刀总数的20%,且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和内地大城市。
2006年8月,卫生部原副部长朱庆生在 《中国医学装备》上发表《我国卫生技术装备配置管理及发展趋势》。文章认为,卫生技术装备配置与利用管理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装备不实际,引进了一些并不成熟的新技术;配置分布不均,虽然总量不多,但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配置不适宜,盲目追求高档次,导致设备相当一部分功能闲置,无法开发利用。
资源浪费之外,最让人诟病的,还在于一些医院因添置了设备而引发的诱导需求,俗称“大检查”。
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宪法2008年在媒体专栏中写道:“患者在医院接受检查治疗是一个被动消费的过程。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过多,超出合理检查治疗的资源需求,医院可以通过过度检查治疗将配置成本转嫁给患者,自己无需承担不合理资源配置的成本代价。 ”
白知朋说:“医学装备本身不是坏的,关键在于你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你拿它当摇钱树,当赚取利益、增加经费的方式,极端的甚至去搞开单提成,那它就容易走偏。 ”
白知朋说:“比利益更需要警惕的是,假如医生过于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和装备,忽视常规设备的使用和临床基本功,这种依赖很可能会导致医生临床实践水平下降。重设备、轻医疗的风气是要不得的。”
白知朋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我们衡量一个医生高不高明,很重要的就是看他到底开多少化验单能把病诊断出来,如果一个医生常常开一个化验单、检一两个项目就能给你确诊,那我们都会说这医生真厉害,因为他通过物理检查就能够诊断得八九不离十。现在的情况是,你到医院,一堆的化验待查单子,一个化验单又往往包括几十、上百个项目,你不做检查医生甚至会告诉你没法给你看病,因为他都是根据机器设备的结果来诊断,没他自己的什么东西。
说到这里,白知朋摊开双手,显得非常无奈:“于是你发现,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生学历越来越高,但是,似乎医生越来越不会看病了,医患关系也越来越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