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21] 2009-12-25 01:52:41
拾主的怕和“失主”的不怕让人感慨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胡玲玲 原创 浏览量:0 发布时间:2009-12-25 手机看新闻
版次:AA47 版名:众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两热心市民走在路上同时发现了地上有一沓钞票,可最终两人由于担心被失主“敲诈”,都没有敢把钱捡起来,在雨中苦等失主一小时,依然没有等来失主后,两市民选择了报警。让警方更为尴尬的是,当他们将钱带回后,在两天时间内,竟然接到近20人打电话冒充失主来认领。昨天,真正的失主从国外归来,赶到南京建邺区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将这笔万元巨款领走。(12月24日《南京晨报》)
当这沓万元现金丢在地上的时候,因为担心“被误会”,两个市民都没有敢主动捡钱,而是选择了报警,让警察来处理,这是拾主的“怕”。而面对万元巨款,竟然有近20人前来认领,显然,这里面有很多冒领者。不是自己的钱款,却都大言不惭地声称是自己的,可以说,这是“失主”的“不怕”。
拾主怕捡钱,“失主”不怕认领,其中形成的巨大反差同样让我们深思,拾主的怕和“失主”的不怕顺序似乎颠倒了。拾主为什么面对失款不敢捡呢?拾主们主要是担心好心得不到好报,明明是助人为乐做好事,但却容易遭到别人误解,或者诬陷而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还有可能掉入别人故意设下的陷阱。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所以,很多人在做好事的时候也就犹犹豫豫。也就是说,做好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失主”们认领失款,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认领成功,就白赚了一笔横财;认领不成,好像对自己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这种零成本、零风险,让一些不是失主的“失主”玩起了“混水摸鱼计”,纷纷自认自己就是失主。
明明不是自己的钱物,却要占为己有,明明不是失主,却非承认自己就是失主,笔者认为,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在利益的驱动下,道德完全被抛之脑后。面对这样的不道德的冒领者,我们不仅应该在道义上予以谴责,也应该出台相关制度,在制度上对这种不道德的做法予以惩戒。只有让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存在一定的风险,才能让这些人心存敬畏,也才能让他们的贪欲不再蠢蠢欲动! □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