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tao:
职业粉丝月入过万 哭一次100元昏倒一次200元
[阅读: 287] 2010-01-06 19:33:30
职业粉丝月入过万 哭一次100元昏倒一次200元
早在2003年左右,小胡还只是一个单纯的追星族,不管啥明星,都希望能到现场瞅一瞅,号称能赶上潮流。一来二去,和某些演出中介就打得火热。“前几年,有几档电视选秀节目曝光了现场有职业粉丝团的消息,给了很多人灵感。那些不红的艺人,甚至当红的艺人搞签售、做宣传,都希望能有职业粉丝营造气氛。刚开始是让我们白帮忙,后来为了让我们更卖力,干脆就给钱了!”“举明星照片牌20元,嗓子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昏倒一次200元,如果氛围营造热烈还将有奖金……”小胡第一次接单,是某徐姓台湾艺人在成都宣传新专辑,“其实她也很红,可能主办方怕她的粉丝不到现场,气氛不够热闹,就让我找了几个同学扎场子。”主办方的要求并不高,“每人50元,条件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歌友会上呆够时间,并且歌手出场时一定要尖叫、喊口号。”当天恰好没课,小胡找了十几个同学去了,“因为以前我还喜欢过这个歌手,所以吼得特别大声,那女歌手频频向我挥手,还以为遇到铁杆粉丝了。主办方也很高兴,每人给了我们50元,还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后来他们有好几次做活动,都委托我帮他们找人。”
其实除了成都,“职业粉丝”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出钱方包括唱片公司、演艺活动的主办方等等。成都某演艺公司老总李先生就直言自己用过多次职业粉丝,“几年前我专门邀请歌手到那些刚开张的商场、KTV做签售,人家出钱的目的只有一个:场面热闹。”
对国内的职业粉丝群,艺人背后的经纪公司是爱恨交织。欣慰的是可以花钱就买来热闹,恨的是个个都“走红”,让消费者失去了鉴别。太麦企宣沈小姐直言,“用职业粉丝,就和电影制作方虚报票房、电视台虚报收视率一个性质,刚开始还有人相信,久而久之就让人反感了。再说,艺人真正的人气,绝对是花钱买不到的。” 但另一家唱片公司企宣则对此表示无奈,“别人家的新人出道都‘备受欢迎’,我们能怎么办?只好随大流了。”
如果你喜欢一个明星,但不肯为他(她)花钱,那么你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粉丝”。“我前两年零零总总算起来花得有两万多,平均一年超过一万。”某歌友会成都分会的会员“小鱼儿”对记者说。
“小鱼儿”这两万多怎么花的呢?据了解,2006年和2007年,“小鱼儿”买偶像CD专辑共计80张,其中简装60张,精装20张,总支出 7000元;EP单曲50张,1000元;其他相关CD若干,800元。上述几项总计8800元。接着就是购买与明星相关的杂志、印刷品。“这两年买了二三十本相关杂志和写真集,大概500元。”小鱼儿说。第三项支出就是演唱会门票。“这两年看了四次演唱会,一次880元,三次380元。”最花钱的是最后一项——全国各地追星的路费和住宿费。对经济较宽裕的“粉丝”来讲,随明星到全国各地演出,为明星送行、接机,都是令他们兴奋不已的事。2006年,“小鱼儿”去了北京5次,上海2次,2007年去了北京6次,旅途开销总计10000元左右。
成都演出商王先生告诉记者,2005年他在成都龙泉举办了震惊成都的超女演唱会,当时每张门票都被炒得价格翻番,他也一夜暴富,但2007年他依葫芦画瓢,又在成都举办了一场李宇春等选秀明星的歌友会,但最终亏了几十万元。王先生怏怏地总结说:“看来选秀就只是一阵风。”
同样遭受打击的还有一些专门面对粉丝推出的娱乐杂志,2007年7月创刊的《FANS。超级粉丝》杂志上个月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娱乐舞台。据曾在此杂志工作的知情人士透露:“刚创刊的时候,以李宇春为封面的那期杂志创造了发行量近3万册的历史最高纪录。但是现在发行量渐渐跌到每期 1000-3000册。”最终,这个全国第一本直面“粉丝团”的娱乐杂志悄然退出。
与之相对应,粉丝“小鱼儿”今年的花费也减少了很多,“主要是明星演唱会少了,花费最多的就是买CD,然后参加粉丝的活动、会费等等,一年就五六千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