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处智慧闪现7 澳洲的清洁工
在澳洲的时候,在社区溜达碰到打扫卫生的清洁工总是让我很纳闷:他究竟是一个社区的志愿者业余来作清洁啊?还是就是一个职业从事清洁工作的一个蓝领工人?因为那清洁工和白领没有明显的区别,目光清澈,沉静的干着手头的清洁工作,很平等坦然的给我这样的陌生人打打招呼。
这让我心生好奇。咱们国内,你把一个外企白领和一个保洁员放在一起,怎么可能分辨不出?着装和气质绝对是天壤之别。甚至说,多数民工、清洁工、服务员的目光是怯怯的。别管是清洁工,或者饭店的服务员,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有正眼打量过人家吗?我们是不是甚至在内心里觉得对方是低阶层的人,跟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交集?
我琢磨这这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我们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民众还多少还是有点穷人乍富的粗鄙。饭店里吃饭发现一根头发,就把人家服务员叫过来骂个狗血喷头然后拍着桌子少废话赶紧叫你们经理过来。小区里开车时前面有人踱步,一分钟的耐心都没有立刻把车喇叭按得震天响?
没啥大惊小怪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都是这个操行:人刚有了点钱时候都忍不住抖一抖。正常。拼命按喇叭肯定是刚买车的主儿。欧美国家几十年前也是这个烧包样儿。
(不信?看看《光荣与梦想》:1929年的美国电视上看到的也是劣质广告连播5次,跟咱们现在连播的“恒源祥,羊羊羊”的恶俗劲儿一个样儿)
另一个原因,澳洲的清洁工和公司白领之间,收入差距的确没有国内那么大。清洁工也买的起车,有差不多的消费能力,凭什么要在气势上弱人三分?我在澳洲银行客户经理哪里了解了一下,水暖工的收入居然名列前茅,因为它一是收时薪的,二是多是现金收入可以避税。
澳洲的社会让任何一个职业收入的人都能有尊严的活着。这样的话,这个社会的民众从整体上就不至于那么焦虑,都拼命往上爬。如果有车有房对多数人都没啥了不起,更多比例的人就能保持一个平静的状态Keep Walking。社会土壤才会孕育出更多样化的志趣和追求。更多普通人就能有条件坦然的聚焦精力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
要知道,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可都是毕业后十年内的业余时间鼓捣出来的,那十年间他正式工作也就是瑞士专利局的一个小职员。要是天天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攀比着什么瑞士房价都2百块钱每平啦,你老婆的前男友又买了新款马车啦。。估计这老哥性欲都被折腾没啦。床上都怂了,那更没什么精气神儿去鼓捣出狭义相对论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比方说阿德莱德医院碰到一个大夫,也是在我们山东医科大学毕业的一个老兄,他的表述很有趣。他说:
“在这里大家普遍都没有‘学(专)而优则仕’的想法。我才不想当院长,不想往上爬,我就想把我专业这一块做好。在膝部手术的这个领域,积累点行业内的声誉。”
“当了院长,需要去负责跟不同的人游说募集资金,去负责医院的公关形象维护这些工作。这些工作内容其实对我毫无吸引力。我为什么要成为院长干那些乏味的工作呢?我就做好一个有职业声望的大夫就很棒啊。在澳洲,用不着每一个人都拼命的往上爬,挣更多的钱。实际上我当大夫挣这些钱我就够了,然后我就聚焦精力在手头的专业上(膝部手术),我想把它做的更加的有深度,要是能赢得这个领域世界性的声誉就最好了。”
咱们呢?搞科研的,就希望赶紧发几篇世界级的Paper成为学术大牛,然后混个实验室的头头干上,然后有资格申请课题基金,然后拼命买实验设备和试剂的时候琢磨着怎么弄点回扣出来。当大夫呢? 赶紧混成个哪个科的大主任,让医药代表们哈着偷偷进贡药方提成。
就这点出息。没办法,社会价值观要是势利了,就会把所有民众都塑造的这么猥琐。形势逼人啊。。。就全成了一帮“逼人"了。
所以说咱这社会的价值观比较小器和势利,它只吹捧天鹅,你要是想一辈子就踏踏实实的作一只鸡、鸭、麻雀,那就彻底没指望了。有只无形的鞭子在后面逼着所有的鸡、鸭、鸽子,麻雀每天都在挣命努力变成天鹅。
而澳洲的社会价值观比较大方包容,你尽可以有尊严的、随心所欲的当上一辈子鸡、鸭、麻雀。让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就不错。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你要是要是能当个会吟诗的鸡,会溜冰的麻雀,这样也挺让人欣慰嘛。。。
商品房价高企不是任何人的罪过(任何新兴国家的经济起飞,从人均GDP100美金到1万美金,怎么可能不伴随房地产价格的直线飞扬?),廉住房的缺位和扭曲不合理却是罪不可赦!现如今廉住房的操盘失败是真正把未来中国的脊梁都提前炖了吃了。你想想,现在的高房价,让一代年轻人都集体提前中风,哪里还有支持年轻人追随自我志趣的土壤?如果哪些极具天赋本来能成为大师的年轻人都早早成了房奴被提前报废,下一代,还指望谁去推理费尔马大定理?谁去憋出来U2那样传世的摇滚音乐?谁去鼓捣出WII那样有趣的东西?
所以看到潘石屹和任志强这样的房地产商经常在电视上做一脸严肃状指点江山,我就气的哑然失笑了: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不可能。哪个国家的脊梁留给下一代的精神遗产就是一堆产权几十年的破二手房?
对于房价高企无形之中绞杀了年轻一代的潜在志趣,潘石屹和任志强的确不是真正的凶手。但是看着一队队的年轻人的理想就此被现实扼杀,你们就从来没有一时盲目冲动想要做些什么?作你们冷血的旁观者去吧。你们低头闷声盖房子赚钱就得了,与大众两不相欠。凭什么这些媒体都还没志气非再让丫们赚完钱还再赚公众的眼球?公众绝对不能再支付任何关注。
这些房产开放商,最多也只能算中国的后臀尖,给历史GDP曾经增加了点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