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809929
半打黑趵: 韩竹军:应该明确告诉公众地震不能准确预报 — 中国国家地理网
http://news.dili360.com/sdpl/sdbd/2008/0514215.shtml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等多个省市震感明显。中国国家地理网独家连线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韩竹军研究员。

  韩竹军多年来活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活断层调查上,注重研究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断层间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机制等。在接受连线时韩竹军呼吁,政府、研究机构和媒体应该明确告诉公众,地震不能准确预报,在此基础上,让公众更加理解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开展更切实际地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

  中国国家地理网:韩博士,你长期关注青藏高原东缘的断层构造和地震触发机制的研究,你认为此次汶川大地震是不是很突然?

  韩竹军: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地区发生7.8级强地震是很正常的,是早晚的事。因为这个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边界,本来就是地震的多发区。而且,这个地区地震的断层活动不容易发现踪迹。这一点与甘孜地区不一样,1973年,在四川省甘孜境内炉霍县发生了7.9级地震,在这条断裂带上新构造活动是十分显著的。打个比方说,有人生病一眼就能看出来,有的不是。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断层就有隐秘的特点。比如1976年,在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之间相继发生了两次7.2级的强烈地震,也是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都有不容易发现踪迹的特点。

  中国国家地理网:这些年龙门山断裂带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但是提出地震危险性预警的研究非常少,从科学研究角度看,人类在可预见的未来能真正取得地震准确预警的突破吗?

  韩竹军:作为一名研究者,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非常愧疚。国家在地震研究上投入了那么多,但是在真正的地震灾害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局限性。人类的科学研究在尽可能的认识其中的一些规律,探索一种可以应对地震的模式和机制,但是要实现准确的预报地震发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全人类的全世界的难题,国外也一样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所以,我也呼吁,政府、研究机构和媒体应该明确告诉公众,地震活动具有非常复杂性,偶然性的特点,要想准确的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让公众理性地认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中国家地理网:您的观点是,理性直面这个问题,对于应对地震灾害将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韩竹军:是这样的,公众应该更切实际地去考虑问题。从研究者的角度上来讲,要端正研究的态度,做一些切实可行的课题,做一些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项目。现在,不乏一些课题组在申请项目的时候,提出的中长期规划里,5年后解决地震发生机制的问题,5年后解决地震发生时间预报问题,5年后解决地震发生地点预报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术浮躁的表现。实事求是地讲,这些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解决不了的,不可能实现的。但有人这么做是误导了公众,欺骗了公众,伤害了公众。在实际工作上,我们更应该把地震危险区的房子造的更加具有抗震性,想办法把学校教室造得更加结实一点。这才是我们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态度。

  中国家地理网:作为地震研究者,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去做地震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韩竹军:当然,在地震本身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无论从地球物理、地质构造、还是从应急机制、防灾救灾等上进行研究,都非常有必要。并不是地震没有规律可循,而是人类在这方面认识上还非常肤浅。但是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科学家已经做到了。比如,对于哪些地带是地震高发区,能非常快速准确地测出地震中心和地震级别等等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再比如,认识一次地震是不是双发地震,判断地震之间是否存在触发关系,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后短时间内是否还有爆发强震的可能,中国大部分地震属于版内地震,与国外的版缘地震有很多不同特点,中国科学家如何剖析出其中的规律……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地震研究者不断努力!(采写整理:雷永青)

  韩竹军,男,1964年生,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7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毕业,1997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2002年在新西兰Insitute of Geological & Nuclear Sciences(IGNS)进修学习。1995年和1997年两次赴日本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8-9月间参加中国地震局赴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现场考察专家组。主持过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过30余篇论文。多年来,在野外活断层调查的基础上,注意研究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开展GIS技术在活断层分段、第四纪覆盖平原区隐伏活动构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为了弥补目前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中固有缺陷,首次完整地提出一套确定设定地震的技术方法。在新西兰惠灵顿地区和中国西北地区开展断层间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机制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城市地震活动断层地表破裂带或强变形带评价;2、青藏高原东缘(马边断裂带)最新构造变形样式、活动速率与地震危险性;3、地震小区划研究。
<a href="http://www.erepublik.com/en/referrer/lufberry">电子共和国</a>
[IMG]http://erepublik.com/images/badges/erepublik-badge-200x125.gif[IMG]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