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81837
crazy: 中国人在印尼:救人与自救
中国人在印尼:救人与自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5-01-12 12:12:35






“因为这(寺顶)是神做的,其它(建筑)是人做的。” 本版图片罗绮萍摄



中国救援队的资源很短缺,但工作成效得到很高的评价


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军队均在班达亚齐军用机场设立了基地




  中国人在印尼全球大救援之三
  1月9日
  本报记者抵达亚齐省重灾区美拉务镇,成为首名进入这个重灾区的中国记者。
  记者所见,在一片废墟中仅有一处清真寺寺顶仍然完好。
  印度洋大海啸中,印尼的灾情最严重,中国这次派出的35人救援队,在2004年12月31日深夜已赶抵重灾区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
  中国救援队除了带备的药物及医疗仪器外,可以说是赤手空拳,别说军舰、军机和直升机,救援队连代步的车辆都没有,每次出动都要四处找印尼政府或者其它救援队借用车辆,或者自己掏钱包租当地的车辆。
  但中国救援队的表现,却深受印尼政府及人民赞赏。印尼商务部长冯慧兰于1月7日在雅加达出席40多个华人组织的大会时接受本报访问时,对中国物资及人力援助表示感谢。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经做到最好,我们需要的帮助不单是金钱,还需要人力的支持,中国救援队在班达亚齐设立的流动医院非常有用,印尼政府已向中国提出要求增至4家。”
  冯慧兰续称,“我们期待在1月25至2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东盟海啸预警研讨会,这是中国在金钱以外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之一。”她说中国这次全力救灾,对于促进印尼和中国的经贸关系有帮助,也有利于正在进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
  “中国医生留下”
  据记者现场所见,中国救援队的起居饮食情况,与其它外国救援队有很大差异。救援队在班达亚齐军用机场搭建了几个临时帐篷,挡不了多少日晒雨淋。
  这次救援队还首次包括4名女队员,其中一名是26岁的武警总医院护士吴敏。吴敏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灾民最需要是不是先进仪器,而是关心、爱心和耐心。我们曾经到过一个灾区的小村治疗灾民,过了3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村为伤者复诊及换药,另一个国家的救援队已经早我们一步,架起了流动医院,他们看到我们,态度不是很友善,表明这边已不需要我们了,请我们离开。而当地居民得悉后大叫,中国医生留下,中国医生好。”
  吴敏表示:“看到其它救援队都是干干净净的,有较好的后勤支持,吃住条件都比我们好,我们连洗澡都要借用印尼军营的厕所,但想到灾民对我们的评价,吃点苦头也是值得的。”
  国家地震局救援司司长黄建发告诉记者,“我们的资源很短缺,但工作成效得到很高的评价,除印尼政府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救援队都对我们表示钦佩,特别是看到我们什么都没有,但什幺工作都愿意做时,更大赞中国人能干。”
  这是中国历来组建的最庞大的救援队,也是在灾区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过去中国救援队曾到阿尔及利亚7天及伊朗5天,参与救治行动。
  中国救援队自2004年12月31日到达班达亚齐,至1月9日已处理超过6000人次的伤者,救援队在1月10日派出一个小队到重灾区美拉务,协助当地救援工作及评估灾情。
  黄建发指出,中国救援队在灾区有三项主要任务,首先是提供医疗服务,救援队除了设立流动医院外,还要帮助印尼卫生部重整在班达亚齐的中央医院。救援队在1月7日派出一个小队,只花了8个小时便将该院的深切治疗部(ICU)重建,而印尼卫生部原本预算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
  他说印尼已要求中国救援队派出第二、三、四批人员,并在灾区留守最少3至5个月,有关建议已正式向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提出。首批救援队将会待第二批人员到达后调回,但具体时间未定。
  救援队的任务还包括搜索失踪者及评估灾区受破坏的情况,故35名成员中,有13名医生、3名护士及8名搜救人员,其他的是后勤及负责评估灾情的人员。
  华人积极自救
  来自北京的中国救援队在灾区努力救人之际,在印尼的华人也展开自救大行动。40多个华人团体1月7日在雅加达开大会,组织统一赈灾协调中心,将集合所得的捐款作最佳处理,并交换华人灾民的信息。
  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陈大江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单是总商会就已筹集了200亿印尼盾(约2000万元人民币)的捐款,他个人也捐出了1亿印尼盾(约10万元人民币),并呼吁华人节俭过春节,将钱省下来赈灾。
  总部在棉兰的印尼苏北省工商会中国委员会主席、苏北省红十字会副主席黄印华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成立了赈灾协调中心后,华人社团及海外华人的捐款,可以集中在一起,直接用到受灾华人身上。
  而印尼商务部长冯慧兰则表示,原则上不反对华人社团要求直接捐助,但她建议由政府统一统筹:“捐款受惠的对象应该是无分族裔的,我们对待灾民也一视同仁,但我不反对华人社团进行点对点的捐献及援助。至于担心政府人员贪污,这方面我们会致力打击,并已委任国际会计师行核算,我们不单要向华人社团交代,还要向国际社会交代。”
  在协调中心成立之前,黄印华已主动联络几个得到善款的机构,在棉兰设立3个华人避难所。据黄印华介绍,棉兰的三个避难所共接待了6500名华人难民,他们都是重灾区亚齐省的幸存者。其中约5000人在登记后已投靠当地亲友,余下的1500人居于分布市内的三个避难所内。
  记者到访过美达村的避难所,华人难民的居住条件尚可,救灾物资相当充裕,有些已投靠亲友的难民,也凭登记证来避难所领取物资。为了照顾华人的需要,避难所特别设置灵堂,让死难者的亲友将其名字写上,祷告祈求死者安息。食物方面,也因应华人的饮食习惯提供膳食。
  而华人团体在此次救灾中体现出来的效率及待客之道,从澳门红十字会外事及赈灾部主管王毅耘的经历可见一斑。
  王毅耘与另一名澳门红会成员,1月5日来到雅加达,联络印尼政府及已到达当地的国际红十字会,要求到灾区视察,搜集资料向澳门红会报告,另外澳门自来水公司捐出一套价值数十万港元的净水设备,希望找到接收单位,该会更计划于1月9日在澳门举行的筹款晚会中进行灾区直播,呼吁澳门居民捐款。
  但他在两日内走遍各部门及机构,完全没有人理会他,大家都推说太忙未能安排。他在苦思无计之下,想到了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便冒昧地拨通了电话。中国使馆马上作出回应,联络在棉兰的黄印华,黄印华即时安排他们到棉兰避难所视察,并为他们争取非常抢手的机位到班达亚齐灾区。
  王毅耘对于当地华人社团的工作效率及热情态度非常欣赏:“我们的援助原则是不分种族的,但华人社团的效率确是令我印象深刻,加上华人有其独特需要,我会向总部汇报,研究安排专项拨款给华人社团,另外有时候捐款人也会对捐款有指定用途,如果捐款人指定捐予华人,我们会照办。”
  本版撰稿:特约记者罗绮萍
  发自印尼雅加达、棉兰、班达亚齐、美拉务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