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06] 2010-06-08 00:15:54
“裸政府”困局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97 版次:AA30 版名:众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6-08
作者:徐娟 殷国安 瞿方业
自3月15日起,政府业务经费开支全部“裸账”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地老百姓因此也对自己民生问题的改善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他们迫切希望解决水、电、路等问题。但白庙乡政府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却少有回音,来白庙乡的上级部门人员与以往相比减少了一半。眼看1000多万元改善民生的资金缺口无着落,白庙乡政府无奈在网上招商、求助,但一个多月来依然毫无反应。(《成都商报》6月7日)
警惕潜规则背后的“合法伤害”
为什么政府业务经费“全裸”之后的白庙乡干起事来这么难?在笔者看来,重要原因是它在“破坏”了官场的“潜规则”———争取资金项目没有进展,是因为所有来往账目都明明白白,想有点猫腻都困难;上级部门人员来的少了一半,是因为所有接待费用都清清楚楚,谁也不想自个“榜上有名”。如此一来,白庙乡就成了一些上级部门和某些领导眼中的“另类”,自然是避而远之、望而生畏了。
政府部门所掌握的权力如果完全按“显规则”运行,那么权力就不是权力,而只能称之为服务力。这不是某些官员所愿意看到的,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维护“潜规则”,对破坏潜规则的“另类”以“合法伤害”。所谓的“合法伤害”是指,这种伤害是实实在在的,但实施起来却不违法不违纪,抓不住什么把柄。拿白庙乡申请上级部门资金项目这件事来说,因为你坏了“半显半隐”、“半公半私”的申报规矩,一切都公事化、公开化了,那在拨资金、批项目时就要“研究研究”了,待条件“成熟”再“考虑”。最终,不按潜规则办事的就只能吃“哑巴亏”。 □徐娟
不能让白庙乡这只站起来的猴子被咬死
如果白庙乡不改变自己,另一条路是改变环境。现在坚持“裸账”得不到资金和项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上级部门的资金和项目分配无章可循,才使得具体的部门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才可能搞起权力寻租。如果把这个环境治理好,白庙乡确实应该优先得到支持的,但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容易?现在看来,解决问题的钥匙并不在白庙乡手里,因为改变环境并不是他们能做到的。而白庙乡“裸账”这朵报春的小花,就可能在初春的寒风中枯萎。可以设想的是,问题最终因区领导的强力干预而部分得到解决,但其示范意义也会因此减弱。至于专家所说的,白庙乡要研究创新和发展,把经济搞上去,已经属于正确的废话,而且也显然“跑题”,更让我们感到悲哀:难道我们都要在经济发展到不再求人的基础上才能打造透明政府?
鲁迅先生说过:“为什么人类成了人,猴子终于是猴子呢?就是因为它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经有一只猴子站了起来,试用两条腿走路,但是许多猴子就说:我们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了。”不让白庙乡这只猴子被咬死,否则它留给我们的就不是经验而是教训。 □殷国安
“独裸”之困需“众裸”来解
“全裸乡”打破了潜规则,将人情世故全部免除,只好“水至清则无鱼”,上级不愿来人了,该争取的资金项目也就争取不到了。这大约是阳光财政在小范围内实施的结果。这只能说,阳光财政在小范围内实施,只会带来困境,这就如同在一个说谎成性的世界里,一个人坚持说真话一样,肯定与社会格格不入,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全裸乡”陷入的尴尬,不光是阳光财政制度的悲剧,这个悲剧并不说明阳光财政在国内水土不服,更不说明这样的探索没有意义,只能说明,要实现阳光财政,必须在大范围内进行革新,要让一个独立区域内所有公务人员和公众都处于同样的制度环境之下,这样的变改才有肯定性的价值———如果全国都实行了阳光财政,大家相互之间打交道就不再靠人情往来,不再公款招待,潜规则将失去作用,私人因素将减少对公共事务的影响。大家都“裸奔”了,大家在打交道的时候,就不会感觉“裸着”不自在,就会依法办事,依制度办事。
这应当是白庙乡“全裸”困境带来的启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推进阳光财政,比如一些地方进行的预算公开等,这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希望这个步子迈得更大些,让阳光普照,国内所有机关和公众都处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之下,如此一来,白庙乡的困境就会自动消失。 □瞿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