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65] 2010-06-10 00:53:26
票选贫困生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122 版次:AA31 版名:众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6-10
作者:侯金亮 王艳春 刘三石
谁是真正的贫困生?谁该享受国家的免学费政策?近日,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通过民主测评投票的方式“选举”出贫困生,引起了部分学生的非议。多位学生向记者反映,部分选举出来的“贫困生”家庭并不贫困,甚至连困难都说不上。(《燕赵都市报》6月9日)
公选贫困生又是一次伪民主实践
在界定是否贫困这一点上,投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投票中,那些候选人比的不是谁家里更穷,实际上比的是谁更有人缘。如此,那些平时内向,不善交际,但确实贫困的学生定会在公投中败北。原本用来捍卫公正的投票,此时却沦为戕害公正的利器。况且,那些投票的学生对贫困生存在信息不对称,有的了解得多些,有的则了解得少些。如此行为,使得学校和老师省时省力,且又堵住了众人的嘴,表面看起来滴水不漏。可实际上,这样做对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侮辱。
实践早就证明,投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遑论公选贫困生了。倘若过度膜拜投票,不顾及客观事实与可行性,那么投票原本的功能会异化,其效果也会南辕北辙。石家庄高级技工学校票选贫困生实践的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侯金亮
甄别贫困生不仅仅是个“技术活”
如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家庭亦日趋减少。那么,旧有的贫困生“准入”标准,也应作相应调整。至少,再不要用“有无手机”“有无好衣服”这种显得小儿科的方式来判断谁该属“贫寒”之列。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尊严,无论是让他们自证“清苦”,还是高调奖助之,都有可能伤及其心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日常同学们的接触、交流,来“发现”谁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而这需要同学们极大的爱心与自觉。如果一想到助学金,就是“不拿白不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拿”;如果大家都摆出一副斤斤计较的架势,觉得没有拿到就是吃亏,那还有贫困生的份吗?投票和“平分”这些荒唐的方式,折射出大学里同学之间那种温情与友谊的缺失,大家都觉得别人平时既不穿补丁衣服又用手机,所以都不“贫困”,却没有深入同学的生活,知道外表的光鲜并不足以说明家境的殷实。或者说,大家对于名利的喧嚣争夺与锱铢必较,已经淹没了那些真正贫困同学的需求与暗暗的呼声。他们甚至成了最受伤的人。
所以,甄选贫困生的“囚徒困境”并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某种基本秩序的缺失。如果,同学之间多一点同情、理解与宽容;如果,守卫诚信早已是大家的共识,还会有那么多拿着虚构的“贫困证明”和贫困生们争夺“助学金”的伪“贫困生”吗? □王艳春
甄选贫困生的若干建议
“票选贫困生”尽管很荒诞,但细究之下,却不无合理之处。当社会诚信机制缺失,校方无法借由贫困证明来判断贫困生时,“票选”难道不是比较有效的甄选方式吗?笔者认为,批判“票选贫困生”于事无补,毕竟很多学校眼下都面临这个难题,社会诚信机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有鉴于此,笔者欲结合自己的贫困生经验为校方甄选贫困生及确保助学金发挥本义提供些建议。
首先,校方可以组织一个贫困生调查小组,老师同学均可参与,小组组织上应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但更重要的是小组要有实际且无事先通知的调查活动,而不是仅仅通过别人的“转述”、“评价”来决定某人是否贫困。家境贫寒的学生无论穿衣还是吃饭均与富裕学生不同。除了省吃俭用,家境贫寒者一般还积极地出去做兼职或者读书比较用功。这些信息是不难获得的。而事实上,校方却说难以获得。我认为,难以获得的原因在于校方没有亲自调查,多数是呆在办公室里,让其他人汇报相关信息。纵是调查,也常流于形式,就跟领导干部下来视察一样,看到的都是假象。
其次,改变贫困证明的开具方式。当前贫困证明的开具方式是典型的“打官腔”,上面见不到贫困生家庭的详细收入情况,也见不到证明人的联系方式,多为“该生家境贫寒现开具证明望校方予以资助云云”,末了盖上政府部门的公章。从这样的证明学校确实难以识别学生是否贫困,更无法验证。我认为,学校可以规范贫困证明的开具方式,比如可以设以下类项:家庭详细收入支出、家庭成员工作、各家庭成员的有效联系方式及证明人的联系方式。收到证明后,调查小组可以通过电话等多种调查手段核实,这样虽不能完全避免造假情况,但至少可以大大降低造假的空间。
再次,贫困生需上报个人的财务消费状况,校方收到后,可以连同其开具的贫困证明在年级里进行公示。我认为,让贫困生站在讲台上言说自己的贫困来获得大家的选票是不宜采用和提倡的,但公示他的财务状况则是合情合理的,也不用担心这个会损害他们的自尊。毕竟接受资助,就要接受必要的监督,这不仅有利于贫困生自己,更能使助学金制度发挥应有之义。
最后,增加助学金的追回机制。一旦发现某位学生的贫困资格系造假,校方可以启动程序,追回发放的助学金。 □刘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