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78] 2010-10-21 01:09:31
“坐牢货币化”源于“权力江湖化”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125 版次:AA30 版名:众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0-21
作者:李晓亮
坐牢也可以“明码标价”,这样的事儿悍然出现在一个致力于打造法治社会的国家,无论如何,让人错愕。记者近日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调查时,就发现了这样一种令人诧异的现象:一些贪腐官员在刑满释放后,竟“意外”地收到了原行贿人送来的巨额“坐牢补偿费”,有的甚至公开炫耀。(10月20日《检察日报》)(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这一场景何其眼熟,相信多数观众能从港台黑帮片里找到这类剧情:大佬出事,马仔顶缸。坐牢前两厢已经讲好价钱,蹲几年给多少钱,妻儿老小如何照应,都按道上的规矩,心照不宣。这种经典桥段,只有出现在以江湖道义、帮会匪气为生存法则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才别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但是,当上述场景各角色严重错位后,硬生生移植入现实中,本应充当社会守夜人的政府官员,竟公然以权谋私,还无耻地和行贿人成为“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和“江湖兄弟”。推杯换盏间,蚕食民众权利,觥筹交错中,置换公共利益,种种隐身幕后上不了台面的非法利益输送所积敛的肮脏财富,最后都变成了行贿者的“政策利好”。民意面对这一系列几乎形成产业化的龌龊运作的感受,又岂是“愤怒”、“震惊”等词语所能形容的?这样的权力丑闻,让法律尊严扫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官员和行贿人成朋友,甚至成为“兄弟”,就像猫鼠联姻一样畸形。行贿受贿本不该和公权运作有任何关联,即便出现这种苗头,也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以儆效尤。而那些专门针对“前官员”的“坐牢补偿费”,则形象说明了有些领域的行政权力没有受到有效制约。权力变现之后,变质的权力沾染上了江湖气,呈现“匪化流氓化”气质。
握有这种权力的官员,自然也变身为“权力流氓”。这种流氓化的官员或许是极少数,但是他们对政府美誉度、公信力的影响却是极其恶劣的。所以,“坐牢补偿费”不能只当奇闻轶事的花边看看了事,而应系统探讨权力江湖化、官员流氓化、腐败产业化、反腐复杂化的制度性应对之道。(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李晓亮
——令人错愕的是,居然发生在管治相对还算不错的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