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99] 2010-11-29 07:28:58
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挺多的
以前写的。
表面原因是受疫情、天气的影响,短期供应不足;或者是炒作、囤居导致。
但它们不是单纯的偶然事件,其背后隐藏着一条价格传导之链。最早的价格传导方向是从粮价到肉蛋,再到工资。国家想提高农民收入,故对粮价进行干预(保价收购)。粮价在2004年恢复性上涨26.4%,此后,每年国家的保护性收购价都会上涨3-5%以上,进而带动了肉、蛋、菜价格的上涨。——粮食是饲料之源,同时也与各种农副业争抢要素(人力、土地、资金等),故“牵一发而动全身”。
务农有赚头之后,农民工数量的增长趋缓。在这当口,国内经济强劲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增加,人口增量却有限。同时,我国进出口持续大额顺差,这相当于有一大批国外就业岗位转移到了中国。因此,沿海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民工荒,多数民工的工资水平有了明显的上涨。
故,第二阶段的反方向价格传导开始了:从工资到粮价,再到肉蛋。倘若粮食生产的收益不能增加,会有更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由于粮食生产的效率并没有提高(去年需要多少劳动力,今年还需要多少),成本还增加了(农资涨价),要想增加收益,生产者只能提高粮食售价,进而提高肉蛋售价。
此时,由于各地大搞开发区,大肆拆迁搞房地产,导致近郊菜地面积明显减少,全国真正的可耕地数量受到威胁,也导致粮食等农产品的数量供应很难增长。
不幸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2008年底起,政府货币发行过多,贷款增速过快。这些钱会被花出去,比如,发工资、买商品、搞基建等。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剧增,短期供给跟不上,物价上涨;随后,由于负利率,通胀加剧,居民对货币稳定失去信心,大量抢购商品,进而又推动了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