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890974
haitao
【观察家】李岷:谁能跟马云到最后?
【观察家】李岷:谁能跟马云到最后?

2011-03-25 10:48 作者:李岷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评论(1)T|T
“谁想走到最后?我们都只是这一棒的人。”

采访中,我问马云:你昨天让阿里巴巴创业团队集体从创始人位置上退下来,今天让卫哲辞职,剩下的人对谁能跟马云(笑)到最后岂不是缺乏预期?你担心他们会这么想吗?

此前10多天,卫哲突然从阿里巴巴B2B CEO位置上引咎辞职引起舆论纷起。辞职的是卫哲,而被争议、揣测最多的却是马云,有赞,亦有贬,说价值观不过是马云的一个幌子,就是权谋么。

这是一个企业家声誉的微妙时刻。几个月前,华为任正非也刚遭受过这么一波争议。那时有传言,说包括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在内的一众华为中坚,已经或即将“被离职”,为了给任家子女接班铺路。消息传开后,诸多此前对任正非深为敬佩的外部人士对老任不免开始重新定位。

真相是复杂的,恰如人性。权谋之说,固然利于快捷解读企业家在团队人事更替上的意图,甚可换来听众的会心一笑,却是不费力气地将现代公司故事就推入中国传统政治与权谋的窠臼,忽略了其间的企业规律、商业元素。就像黄光裕陈晓之争,从一开始行进到现在,有的人眼里看到的只有几个字:背叛与不义。权谋是老祖宗留下的学问,传统已描写得相当细致干净,人们放眼看去,格外分明,而现代商业语言,我们不过刚刚开始学起,一代都还没过完,于是说起来,会忘词、含混、吐词不清。

怎么来看企业家一路走来对团队、甚至是创业团队的更替?简而言之,企业家需要掌握也必须掌握企业的命运,特别是创始型企业家,由于企业在生长期,三五年一台阶三五年一台阶,企业家需要在不同时期把最合适的人放在相应的位置上。这种命运掌握,有时表现为对企业文化、性格、风气的把持,有时表现为对企业战略方向的认定,就像联想历史上有名的柳倪之争。取舍间,手起刀落,势必有人成为企业发展中的“过客”或“落跑者”。

企业家会在哪些时候“动刀子”?通常来看,企业上市前是一道坎。企业需要向外界树立开放形象、提升管理与职业化水平、讨好资本市场,于是值此机会吐故纳新。上市后两年左右又是一道坎。这时企业管理层往往表现出创业激情的消失,个人有了身价、年龄上了岁数,不想拼也拼不动了,而头衔还沉甸甸顶在头上,成了后进者、新生代的天花板。据说任正非曾说,现在华为最需要的是“胸有大志、身无分文”的高管(华为虽没上市,但因内部持股,各高管都身家不菲)。再有一道坎可能就是企业业务需要剧烈转型的时候。

客观地说,企业家在做决策动谁不动谁时,主观上多半公私难分。这很可以理解。在不同程度上,企业本来就是企业家(尤其是创始人)人格的延伸与外化。因此之故,合理而有效的治理结构势所必需。只有后者真实的存在与持续强大,才能保证以下可能性:即便是企业家(创始人)自身,如果不合时宜,也必须退出,成为企业发展路上哪怕最大的铺路石。如果一个企业不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它还只是“企业家的企业”,有待进化。看看眼下国美一事最新进展,虽然以陈晓离任暂时收场,但国美经过这一年的斗争洗礼,经过这一年的多种“可能”,其治理水平与文化已较昨日“黄氏企业”前进了些许。这是国美最大的收获。

再回到马云。对我开头那问题,他的回答是:“谁都没想过跟我走到最后,我自己都没想跟自己走到最后。谁想走到最后?我们都只是这一棒的人。”

注:本文详见2011年第6期《中国企业家》,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有意与中国企业家网站的内容转载等业务合作者,请与市场部联系(电话:64921616-8657)。
我的blog:http://szhaitao.blog.hexun.com & http://www.hoolee.com/user/haitao
--以上均为泛泛之谈--
不尽牛人滚滚来,无边硬伤纷纷现 人在江湖(出来的),哪能不挨刀(总归是要的)
网络对话,歧义纷生;你以为明白了对方的话,其实呢?

您所在的IP暂时不能使用低版本的QQ,请到:http://im.qq.com/下载安装最新版的QQ,感谢您对QQ的支持和使用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