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508] 2011-04-05 13:22:19
转贴:关于看电影的装逼指南(一)、(二)、(三)
(一)
电影总是有缺陷的。
绝大多数电影都是基于事实、穿凿附会或幻想。
我们永远只可能通过电影看到事物的一面或几面。
黑泽明尝试通过《罗生门》告诉观众,当事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对事物有截然不同的观察和判断。不过,这也仅仅是列举,而非穷尽。
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或是多义性,常常让人困惑。于是,人们通常愿意选择最为简单的因果逻辑、去得出表面看起来合理的结论。封闭的人,更是如此,并由此在亡羊歧路上过度偏离真实,而不自知。
(二)
就像圆谎一样,好的电影总能自圆其说。
电影通过严密的形式逻辑,造梦、圆梦,由此带给观众梦想成真的幻觉。
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形式逻辑的缺乏,让中国的小说和电影均容易出现过于脱离现实、生造的痕迹,甚至诸如宋史这样严谨的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前后矛盾、逻辑严重不统一的问题,让习惯西方大片的观众,往往生出各种烦恼,以致国产片票房很难有所保证。
这样的国产影片浩如烟海,以致不能一一列举。
(三)
逻辑得当,只是电影最起码的要求,叙事技巧则保证了电影故事的流畅性、以及是否能吊住观众的胃口,让人爱恨交加、欲罢不能。
电影人一直在摸索好的叙事技巧,创造与模仿,让电影的叙事技巧不断从生涩走向成熟。美国商业大片中的很多叙事技巧,已经成熟到腐烂,让上了年纪的电影观众一望即知。但总还会有数不清的年轻的生力军,源源不断涌进影院,贡献出金钱和青春。这亦让人容易生出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相似的感慨。
不过,电影从业者也一直在利用他们的复杂性和创造力,提供给观众柳暗花明的新东西。
国产电影中,如果刨去模仿国外大片的电影不算,冯小刚的叙事技巧属于一流,每部冯氏电影,均能大卖,不过,坦率地说,很多时候,冯氏电影更像是大陆话语体系的琼瑶小说,在中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幻梦中,加入了一些幽默元素,带给青年观众以梦幻,带给中年观众以痴迷。如果说冯氏电影在早期还能有些青春的理想和创造,现在则在“诚意之作”的幌子下,用烂熟的叙事技巧,展示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中年男子对生活的幻觉、无奈和悲哀。
对电影人而言,冯小刚已经尽了他的努力;对中年观众来说,生活的梦魇,其实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