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63] 2011-04-20 00:45:43
开放专栏:政治人物面对性议题的考问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72 版次:AA31 版名:个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4-20
作者:黄海涛
4月14日,民进党前主席、2006年百万人民“倒扁”红衫军运动领导人施明德的一番话在台湾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施明德表示,大家对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不但“非常陌生”,对蔡的性倾向也不了解,“我认为她应该公开说明”。施明德认为,作为政治领导人必须“透明”,否则,个人财产也很隐私,凭什么强迫“总统”必须申报财产并公开?一般人可以隐匿个人的性倾向,但领导人不行,因为这牵扯到涉及同性恋婚姻是否合法化等问题时,身为执政者的立法态度。施明德强调,正因为不该歧视各种不同的性倾向,身为“总统”参选人才应该勇于为自己的性倾向负责,“如果她(指蔡英文)愿意讲出来,我甚至愿意公开支持她!”
时值2012年台湾“大选”民进党党内初选战况正酣的敏感时刻,施这番话引发不同解读。连日来,台湾的妇女、同性恋者和人权团体纷纷召开记者会或发表声明,谴责施明德要求蔡英文公开性倾向之言论,要求施公开对所有单身女性、同性恋社群及女性参政者道歉。4月17日,蔡英文回应称施明德的发言“令我很惊讶”,“我不想回答他的问题。我绝对不会这样做,因为如果我回答了,就等于是承认他有质疑任何人的权利,我反而会成为助长‘性别压迫’的帮凶”;“任何性别、任何性倾向、婚姻状态等等,都没有什么不对,也没有人有权利去质疑其他人。这件事更让我体会到,台湾的人权观还需要提升。我们还需要用更多的力量,去维护所有‘性别弱势者’的人权”。
施明德日前再度投书台湾媒体,解释质疑蔡英文的出发点源于自己是一个对权力“绝对不信任”的人,而蔡英文一直被严密保护,是最“谜样的候选人”。对权力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监视和剖析,“不能因为蔡英文是女性就对她手软”。(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政治人物是否应该像公布个人财产一样公开性倾向?施明德的逻辑是:一旦当选“总统”,其性身份很可能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而领导人配偶还涉及到财产申报、人事任免回避等一系列监督问题,所以必须向公众做出交代。但首先,除非影响到他人,性属于个人隐私,即便当年克林顿性丑闻事件,共和党掌控的国会也竭力避免总统当场作证的不文明局面。其次,个人性倾向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多大影响、如何影响,也需要论证。比如,在一个以异性恋作为默认选项的社会中,通过的每一条法令和社会政策都以异性恋的“主流家庭”作为假想对象和受益者,而且往往侵害性少数者的权益,但从未有人质疑异性恋的男性领导人从中受益。
那么,在选战中,以政治人物的性倾向来作为质疑权力的方式是否合适?过去,台湾有人“质疑”过马英九的“同性恋疑云”,因为他们认为马的言行举止颇为“娘娘腔”。眼下,蔡英文的性倾向被放到舆论的放大镜下检视(民进党内其他独身女性吕秀莲、陈菊、萧美琴等也遭遇过类似情形)。“娘”和“未婚”者,皆因不符合性别规范而遭到格外“刁难”。在选情绷紧的选战中,媒体过分关注候选人个人隐私,这样的“议程设置”又常常模糊公共辩论的焦点,忽视女性的专业努力,对本已处境艰难的女性从政者尤为不利。
何况,政治人物是否公布个人性倾向,需对社会成熟度、对同性恋者的友善程度等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做综合的考量。当今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政治人物公开自己的性身份,如冰岛女总理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德国副总理兼外长维斯特韦勒都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同性恋身份的柏林市长沃维莱特和巴黎市长德拉诺埃还有望竞选各自国家的总理或总统。但与上述地方相比,台湾目前的社会文化还难以容忍一位同性恋“总统”,换言之,也就缺乏候选人公开性倾向的社会氛围。
那么,在性别和性的议题上,政治人物应该公开什么,而不必公开什么呢?正如笔者的一位台湾学者朋友所言:政治人物,与其要求个人(别人)勇敢诚实面对自己的性倾向,不如先问自己曾经对创造一个同性恋者友善的环境尽了哪些努力——— 尤其是一个曾经拥有不少政治资源的人。政治人物不必公开个人隐私,但须公开对性别公共政策的立场——— 毕竟,在一场意见纷呈的社会辩论中,如何获得平等权利、不受歧视,才是值得肩负政治使命的男女政治家应该关注的焦点。
(作者黄海涛,性别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