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565] 2011-08-05 04:16:07
很多好影片都难逃失败收场的命运,不过《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可不是这样。作为哈利史诗般旅程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The Deathly Hallows)是这个始于十年前的系列电影最好的可能结局。与舞台布景沉闷和戏剧开端冗长乏味的《死亡圣器(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大卫·耶茨(David Yates)执导、史蒂夫·克洛夫斯(Steve Kloves)改编的这部电影是名副其实的巅峰之作。这是一个黑暗而惊心动魄的盛会,那个戴眼镜的英雄身处在各种庞大的势力当中,但从未迷失自己。借用邓布利多(Dumbledore)的两句口头禅来说,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成长为一个出色男人的过程。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拉德克利夫(Daniel Radcliffe)本人也从一开始讨人喜爱的温和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极其自信但可爱依旧的小伙子。
Warner Brothers/courtesy Everett Collection
图片:《哈利·波特》童星10年成长路
让观众的心能与哈利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围绕哈利有那么多扣人心弦的情节:坐着过山车俯冲向古灵阁巫师银行、骑在一条大龙的背上又重新飞上天、无比阴森可怖的威胁、魔杖嘶嘶作响、坍塌的塔楼、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被围攻并燃起大火、确定人类命运的决战等,更不用提哈利的未来、伏地魔及其有着能量足够让强子对撞机黯然失色的武器的邪恶盟友。哈利曾一度发出过“这是真的吗?还是我头脑里的幻象?”的疑问。你可以理解他的困惑,你也可以选择在哪种层面上来体会哈利的导师对此给出的答案:当然是你的幻象,哈利,不过这并不表示这一切不是真的。
Warner Bros. Pictures
丹尼尔·拉德克利夫在电影《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中。
J.K.罗琳(J.K. Rowling)的小说初登大银幕时,电脑影像合成技术刚刚达到巅峰状态,也开始被逐渐滥用。系列电影中有几部利用这种新技术来创建新现实,而有的则将这种该技术滥用到毫无新意的地步。到目前为止,普遍认为在电脑特技和人类表演之间拿捏得最好的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执导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但所有这些电影和所有小说一样都是真实的、成功的、准确的,因为它们就发生在我们的头脑中。小说因激起一代孩子们的阅读热而理应受到褒奖。不过还应该感谢《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是,它让那些被电影业欺骗已久的一代孩子们有了惊奇之感。这个系列电影整体不错,有时候一般,但从来都不差。
作为一个不合格的哈利·波特学者,我肯定会因为自己麻瓜般的领悟力错过了无数个极其错综复杂的曲折情节。这就是为何我特别喜欢本片中哈利向他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的计划什么时候真正实现过?我们成功了,天下大乱了。但我依然会怀念与哈利、罗恩和赫敏的定期相遇,以及片中一众杰出的英国和爱尔兰影星们:迈克尔·甘本(Michael Gambon)、已故的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阿兰·里克曼(Alan Rickman)、玛吉·史密斯(Maggie Smith)、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罗比·寇特兰(Robbie Coltrane)、大卫·休里斯(David Thewlis)、海伦娜·伯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约翰·赫特(John Hurt)、蒂莫西·斯波(Timothy Spall)、多姆纳尔·格里森(Domhnall Gleeson)、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和吉姆·布劳德本特(Jim Broadbent)。他们都是魔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