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120467
有狐
蜀中缘何无大将
蜀中缘何无大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成语所揭示的原本是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奇缺的历史事实,后来则引伸为泛指因为没有杰出人才,平庸之辈也能侥幸成名,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意义相近。唐朝的魏元忠说:“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进而他说:“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魏元忠说得有道理。人才缺,有种种原因,但根本不出人才的时代、地方是没有的。那么蜀中缘何无大将?是因为或死于非命,或被放逐,丧失殆尽。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遭遇直接或间接地都与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相关。马谡是被他挥泪斩了的,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七个这样的人物。《三国志》都有介绍。
  刘封,刘备的养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刘备入蜀打刘璋的时候,刘封才二十来岁,却已“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而上,所在皆克”,堪称一员猛将。刘备很看好这个养子,没生阿斗时打算把他作为继嗣。刘封因未救关羽,且与孟达不和使之降魏,而受到刘备的责怪。但刘备只是责之而已,且刘封面对孟达的招降毫不为之所动亦可见其忠心。然诸葛亮则“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导致刘备赐刘封死。
  彭羕,刘备称之为“当与孔明、孝直(即法正)诸人齐足并驱”,然诸葛亮“虽外接待(彭)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听诸葛亮的,就给了彭羕一个远离京师的太守职位,“意以稍疏”。彭羕对自己被左迁甚感不平,一气之下对问起原因的马超说刘备“老革昏悖”,并说了一句很容易引起误解的话:“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的觉悟很高,彭羕前脚一走,他赶快就告了密。彭羕在狱中作书与诸葛亮,对自己对主公的不恭先作了千般懊悔,又对那句话作了万般解释,最后还是以37岁的盛年被诛杀。
  廖立,曾与诸葛亮、庞统相提并论,且誉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廖立自己也“自谓才名宜位诸葛亮之贰”。刘备死后,廖立分析形势,对当年刘备的不取汉中提出批评;又总结了关羽之败在于其“怙恃勇名,作军无法”,使身死之外,“前后数丧师众”;又直言评点了几位当朝人物。意见对不对,可以讨论,但这些话到了诸葛亮那里,却都成了罪名。于是把他废职为民,赶去汶山,京城也不让呆了。
  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刘禅、“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后改名为平),则是被徙去梓潼。诸葛亮与李严,表面上惺惺相惜,实则都想斗倒对方,终是诸葛亮技高一筹。“班位每亚于李严”的刘琰,操行不甚检点,“车服饮食,号为侈糜”。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见容于诸葛亮不在这点,而在于与魏延不和。他自己很知趣,申请辞职,诸葛亮没有答应,但是同意他从前线调回京师。刘琰遂从此“失志恍惚”,终于在老婆问题上出了岔子。刘琰的老婆很漂亮,有一次去见太后,在宫里给留了一个多月。刘琰有气,也怀疑老婆跟刘禅“有私”,乃“呼卒五百”去抓自己的老婆,脱下鞋子抽她的耳光。刘琰因此而被弃。
  魏延,罗贯中说诸葛亮一早就看出他头上长有“反骨”,天生就不是个好东西。此不足信。但诸葛亮确实是想除掉魏延的。魏延常常抱怨诸葛亮胆子小,在他手下做事,“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病重时嘱咐在他死后撤军,魏延不同意:“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但魏延没想到,诸葛亮等人早已谋划好了,撤不撤军都要置他于死地。杨仪看到魏延被斩下的头颅,站起来踩了一脚:“庸奴!复能作恶不!”
  但杨仪得意得太早了,他“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不料诸葛亮根本没看起他,丞相的职位早已暗中给了蒋琬。杨仪当尚书的时候,蒋琬还只是个尚书郎,资历比他浅,水平比他低,现在居然倒过来了。杨仪当然生气,至于“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吓得别人都不敢跟他来往。惟独后将军费去看他,杨仪发牢骚说,丞相死的时候,我要是和魏延联手,难道会是今天这个地步吗?“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不料费立即跑去揭发。杨仪最终自杀。
  上述几人无疑都是蜀汉的栋梁之才。所以“蜀中无大将”,不是他们那里不产“大将”,而是“大将”们一个个倒在了自相残杀的内部争斗中。在和平时期,这种争斗还只折射出政治生活的乌烟瘴气;在有敌国虎视眈眈的关头,国家的安全必然受到危及。“廖化作先锋”,何以担当得起御国的重任?至于诸葛亮本着一种什么心态,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千百年来,诸葛亮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以“三国”为题材的戏曲,其中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始终是人们歌颂的对象。而且在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中,都有对诸葛亮的吟咏和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蜀中时,就写了不少诗来赞颂诸葛亮,象“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许多都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但是,不可否认,虽有诸葛亮之智慧,刘备之英明,关、张、赵、马、黄之勇武,还有“天府之国”的蜀中地区的富庶,但在他们身后,他们亲手所缔造的蜀汉政权还是很快灭亡了,更别说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计划了。究其原因,杜甫以为是“遗恨失吞吴”,“运移汉祚终难复”。诚然,刘备的伐吴失败而至使蜀中元气大伤,是其中的一个直接原因。至于说将汉祚的完尽归于气运,那当然是古人宿命的观点了。笔者以为,蜀汉的很快败亡,主要原因应该还在诸葛亮身上。
历史上的诸葛亮毕竟不是小说里“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他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智慧虽然超过常人,但他毕竟不是无所不能,他也有他的短处,正如陈寿所说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更有他的失误,如错用马谡守街亭等。笔者以为,诸葛亮的事业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明大势
东汉末年,经过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和黄巾起义的打击后,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事实上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曹操经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成为当时最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再加上此人文韬武略都极为出众,应该说由他来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可诸葛亮不明此天下大势,反而去投靠自言为帝室之后的没落贵族刘备,帮助他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来对抗曹操的统一战争。确实是逆历史潮流而行,最终被历史潮流冲得七零八落,无影无踪,那是理所当然的。
诸葛亮的“隆中对”确是天下雄论,他对各方态势的把握了如指掌,对刘备所应采取的对策也是成竹在胸,再加上陈寿写来文气沛然,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让多少英雄豪杰拍案叫绝。但是,究其实,“隆中对”只能是书生式的纸上谈兵。诸葛亮有一个明显短处,那就是不知天下之变。
天下形势时刻都在变化,而且有的变化是令人难以预料的,象刘表之死,刘琮降曹,张松的献地图,关羽的失荆州,特别是刘备的伐吴。诸葛亮不知此变化,故其在“隆中对”中所作的战略部署“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也只能成为了空话。
还有,导致天下鼎足三分的赤壁之战也太玄乎了。寒冬腊月一直都是刮西北风的,可那一天居然刮起了东风,使孙刘联军用上了火攻。故诗人杜牧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以为此句可改为“东风不与周郎便,刘备孔明何处逃”。合孙刘二军之力量都难以与曹操抗衡,可诸葛亮却寄希望于侥幸,实在也算是不明天下之大势。

二、不善用人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失误,远远不只是错用马谡守街亭一事。
在刘备夺占四川之前,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当然是举足轻重的,它可是刘备唯一的立足之地。而且,它处在刘、孙、曹三方交战的最前线这样一个敏感的位置,是一个几面受敌的地方。因此,非智勇双全的大将不足以担任守荆州的重任。诸葛亮离开荆州入川时却让关羽来镇守荆州,从身份、地位和能耐上说,关羽应该是能担当此任的,但此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狂太傲,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别人,特别是看不起江东之主孙权。诸葛亮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他对关羽能否保荆州无虞也是很担心的,他离开荆州之时一再叮嘱关羽,要他一定跟孙权搞好关系,并给他一个“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八字方针。但这种叮嘱对关羽只能是耳边风,人的本性毕竟是难以改变的。
诸葛亮离开荆州时根本就不应该让关羽来守荆州。当初跟诸葛亮一起入川的将领还有张飞、赵云等,起码让赵云守荆州就比关羽合适,但失荆州终于成为了比后来的失街亭更为严重的一次失败。从此,蜀汉只能龟缩在三峡里,再也不能跨出长江一步。也许有人要说让关羽守荆州是刘备的命令,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提到诸葛亮入川时留关羽守荆州,并未说是刘备的命令。就算是刘备的命令,也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由诸葛亮定夺的。
即使暂时由关羽守荆州,刘备取得蜀中政权后,关羽在荆州对东吴的一些荒谬悖乱的做法,出兵襄樊时在用人行政方面的一些失当措施,诸葛亮也是应有所闻的,否则他就枉为“一代军师”,他完全还来得及换另一个更合适的人去取代关羽。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在史书上从来也没有见过他对刘备提过此事,大错最后终于铸成。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失误。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也说明他的不善用人。魏延是刘备手下除关、张、赵、马、黄之外的又一员大将。此人忠而勇,刘备就特别赏识他,曾舍张飞等人而提拔他为汉中太守,担任独当一面的重任。可诸葛亮就不了解他,对他有偏见,说他“脑后有反骨”,终生不予重用,甚至连他所提出的正确建议也不予采纳,并在自己临终之前也给他安排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因此,从关羽、魏延和马谡的例子中得出诸葛亮不善用人的结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三、不懂育才
诸葛亮的不懂培养人才,历代史学家中都有人提到这一点,这一点也许是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迅速败亡的最根本原因。
据鱼豢《魏略》记载,刘备死后,刘禅“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诸葛亮受托孤之重任,夙兴夜寐,不敢丝毫懈怠,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真正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从不好的方面来说,他也是一手遮天,架空了后主刘禅,培养了刘禅的惰性,使他一直不能“闲于政”。他没有想到在自己死后刘禅如何自保,谁来辅佐他?蜀汉政权怎么办,谁来保卫它?
诸葛亮在世时,他身边的人才本来就不多,他也并没有去做多少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工作,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收了姜维。“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副,常以职位游散,怏怏毁谤无已。亮废立为民,徙之汶山”(《资治通鉴》)。廖立既自谓才名,也许确有其实,但诸葛亮不能容忍,不加以调查研究,便武断地废廖立为民,并且终诸葛亮之世,再也没有让他出仕。诸葛亮不懂,有能耐的人往往有自高自大、自我吹嘘的毛病。他自己没有出名的时候就时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庞统刚投刘备在张飞手下做县令时,也是狂傲懒散的,幸亏张飞还能识才。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竟然比不上张飞,真是可惜得很。他不能为蜀汉招揽人才,培养人才,以致使自己所开创的事业无人来继承。
武将方面,关张赵马黄之后,蜀汉更是奇缺。一个魏延,只是因为有些“性矜高”的毛病,诸葛亮便不喜欢他,更不加以重用,甚至在自己临死之前也要为他安排好结局,更别说去发现和培养其他的将才了。最后弄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地步,姜维独木难支,蜀国如何能不灭亡呢?
四、不知进退
蜀汉失去了荆州这一个人口阜盛、物产富庶的根据地和重要的战略据点后,诸葛亮就应该已知道,“汉室不可兴矣”,特别是刘备执意伐吴而遭到惨败之后,诸葛亮更知道蜀汉大势已去,他此时应该急流勇退,再回隆中去隐居算了,还可以使天下百姓尽快过上安定和平的日子。孔子就说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可诸葛亮执迷不悟,偏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刘备败死,蜀汉元气大伤的时候,勉强出来收拾残局,最后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而无尺寸之功。
元气大伤的蜀汉,实在象一个大病未愈的病人,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诸葛亮在大政方针上应该采取守势,保国安民,发展生产,大办教育,培养人才,而把进兵北伐,统一中原的任务留给自己的继任者,也许能成功。汉文帝就懂得在实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把反击匈奴的任务留给自己儿孙辈去完成,自己只是积蓄国力,给他们做好准备工作。可诸葛亮不自量力,固执地一再率偏师深入,以益州据天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人民,来与据天下大半的曹魏争斗,确实有点像是项羽式的“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当然是劳民伤财而一无所获。连年的征战,使蜀汉的国力进一步削弱,而且也大违爱和平,爱安定的民意,致使后来魏将邓艾的一支小部队进入蜀地,如入无人之境。可见,诸葛亮的失策给蜀汉的覆亡埋下了多大的隐患。

综上所述,诸葛亮有不明大势,不善用人,不懂育才,不知进退这四大短处,可谓“四大皆空”,他的“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当然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的这四大短处扼杀了他和刘备所缔造的蜀汉政权。诸葛亮的一生是辉煌的,可他的一生更是悲剧性的,他劳碌奔波一辈子,虽然建立了蜀汉政权,可又很快灭亡,给自己的家族没有带来丝毫好处,他的儿孙都战死疆场;给天下百姓,特别是西蜀人民更带来了战乱。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统一的时间被推迟了半个多世纪,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
诸葛亮的“长使英雄泪沾襟”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