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943] 2004-09-01 03:01:56
虽然前面的东汉耿弇屠城已经算这一古老行业的个中翘楚,陈庆之也赋予了屠城实用化并实现了辉煌的战果,但成吉思汗无疑是使理性化屠城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界。他将屠城和战略需求、心理战术完美地结合一体。可以说,他完成了对屠城的艺术化,就像孙子总结兵法一样,成吉思汗总结了系统化的理性屠城术。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其实研读了《多桑蒙古史》、《元史》和《世界侵略者传》后,我发现蒙古对中亚、西亚的征服史无疑就是一部完整的理性屠城术典范教材。
蒙古人的屠城术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心理压迫屠城战术。《世界侵略者传》(中世纪波斯人成书)中记载蒙古每每攻城前,成吉思汗“先使人喻其主来降,其喻降语颇简略,而殿以是语云:‘设汝不降,将来之结果仅有上帝知之。’”,如果立即投降的城邦,必须交纳所有财产的十分之一,包括十分之一的人口做签军。而一旦城邦拒绝投降,蒙古人攻城行动开始之后,即便城池再请求投降也必定遭到血腥屠杀。胜利的蒙古人会将俘虏所有工匠做奴隶,然后将其余居民驱赶到城外统统杀死。这种恐怖的行为使得很多小城邦望风投降,不敢与蒙古人交战。
其次,肃清隐患屠城战术。《多桑蒙古史》记载在望风而降后依然遭到蒙古人屠城的大城市就不下五十座,小村庄更不计其数。蒙古人并不单单是为了逼迫敌人投降而采用屠城的。“蒙古兵多用诈术,不惜为种种然诺,诱敌开城,城民之过于轻信开城乞降者,蒙古兵则尽屠之。虽先发重誓,许城民不死,亦然。凡大城皆不免于破坏,居民虽自动乞降,出城迎求蒙古兵之悲悯者,仍不免于被屠。盖蒙古兵不欲后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后顾之忧也。”凡是成为成吉思汗下一步进兵路线后方基地和回师必经之路的城邦,不论它是接到成吉思汗喻令后投降还是主动乞降的都一概屠城,彻底肃清隐患。
第三,以战养战的屠城补给和提高士气。这里与前文中提到的拿破仑和十字军的抢掠很类似,但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蒙古等级制
度极为森严,战士们不仅没有军饷,还要每年都要献纳给部族酋长“马若干匹,畜若干头,氈及他物若干事”,况且“人不因从军而免其赋役”,所以破坏、屠城和抢掠就是保证战士们财富来源和旺盛斗志的唯一方法。根据蒙古民族的战争法则,败者之眷属财产皆为胜者所得。所以“设在一地丁口繁众,蒙古兵则除其所欲保存者外,余尽杀之。设其留存若干以供攻击其同国人之用者,退兵时仍不免于一死。”士兵们通过屠城来杀死失败者,以便得到失败者的全部眷属和财产。而那颜(蒙古部落长的称呼)和可汗们则通过抢掠宫殿和盘剥部下贡献来积累财富。
在《多桑蒙古史》中记载在蒙哥大汗即位后,可汗三弟旭烈兀指挥大军再度西征企图征服巴格达的期间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蒙古骑兵冲入一个阿拉伯村落,下令所有男女老幼都站成两排统统用绳子把对方和自己的手捆绑在一起。阿拉伯村民们早被蒙古人在家乡一系列暴行吓破了胆,他们一个个噤若寒蝉地屈服于蒙古人的淫威而照办。等到村民们捆绑妥当,这个蒙古骑兵手起刀落,把村中所有人的脑袋一个个砍了下来。
其实这些阿拉伯村民们无论是群起反抗还是四散逃亡,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但蒙古人的野蛮和凶残形象早已经通过一系列屠城根植于阿拉伯人的脑海当中,使他们连反抗或逃走的勇气都没有了。
追其根由就是蒙古人屠城术给阿拉伯人造成的心理障碍。现代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恐惧为人类最强烈的感情。蒙古人这种血腥的大规模屠杀使中亚、西亚和东欧人闻风丧胆。恐惧到极点的他们无力抵抗更不敢抵抗,无力逃避更不敢逃避,只能怀着“期盼蒙古人能而发发慈悲”的侥幸心理被侵略者牲畜般随意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