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招聘广告、人才和其他
今天一开电脑就看到mikeshi的这篇人才的定义。说实话,身处在这个环境中,多多少少总会去思考一些类似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复杂,不是一个人能看清楚的,所以一直不愿意多谈类似的话题。不过既然有人开了个头,我倒是也希望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今天我想说的话题,是这个问题的一些不太好的方面,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好的例子,只是我没有提而已,希望各位看官不要认为我以偏概全。
首先,从招聘广告说起。
我看到过的招聘广告,绝大部分都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要求你什么都懂的,比如从HTML到C++,从Windows到UNIX,从桌面开发到分布式应用,从代码编写到软件工程,种种你熟悉的或者陌生的名词,大多能在这类招聘广告中找到。这种招聘广告,出处有两种,一种是一些传统行业的公司,本身对电脑不太懂,希望自己的公司能用上电脑,但是因为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性,所以就把自己听说过的跟电脑相关的词都用上了。那么这个职位是干什么的呢?一般来说,它确实需要你是一个全才:布线、搭建服务器、网管、电脑维护、一些小(甚至不小)的应用的开发、ERP、财务或其他企业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总之跟计算机沾边的事情基本上你都得干。另一种是专门做项目的小公司,他们倒是对计算机非常了解,而且一般都有一个重点(比如OA系统开发或者其他什么系统开发)。但是因为公司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框架,所以根据项目的不同时不时的需要在不同语言、不同环境、不同系统之间切换,而且经常还得在项目实施的时候做点例如硬件或者管理之类的零工。因为小公司请不起太多的人,所以希望找一个什么都能干的人。
另一类招聘广告的要求非常的具体,比如说,要求你有某某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游戏开发经验,要求你有数码监控系统的开发经验,要求你有Eclipse插件开发的经验,等等。这类广告很容易看出,是公司正准备开发某种特定项目,某些具体领域缺少有经验的人手,所以想找这方面的人。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上面提到的三类公司,分别简称为A类公司(传统行业不懂电脑)、B类公司(做项目的小公司)和C类公司(需要特定领域经验人手的公司)。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进入这些公司之后我们的命运可能会怎么样。
在A类公司,我可以肯定,你会很忙。是的,今天某某的电脑坏了要找你,明天公司网络慢要找你,后天老板想搞个员工BBS也要找你……,你永远都是那么忙,但是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主要目标在哪里,仿佛每天只是为了忙而忙。你开始觉得疲惫,感觉到生活没有乐趣,你甚至在怀疑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
B类公司也是一样的忙,特别是接到项目的时候,通常项目周期都是很紧,而且每次都有新的挑战,比如上次接触了.NET,这次又要玩三层架构了,听说还有个项目会用到P2P,哦,好像下次还有Web Service……,是的,每次都有新的东西,这让你很兴奋,多少抵消了拼命干活时的紧张感。可是很快你就觉得不爽了,因为每次你刚刚触及到这些新技术的一点皮毛,项目就结束了。下一次的项目又是不同的技术,上次刚刚稍有了解的新技术从此再接触不到了。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别人都很羡慕你,觉得你什么新技术都接触过,有什么问题都虚心的向你请教,但是你自己却觉得很心虚,因为所有的技术你都只是了解,还没有机会精通就被迫放弃了。
C类公司的你感觉不错,因为你是这个公司里该领域唯一的专家。同事们都虚心的向你求教,而他们每次都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去。老板也很器重你,向你许诺了不少诱人的条件。是啊,只要这个项目按时完成,你就可以得到房子、车子或者其他什么诱人的东西。你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前途也无比的光明。项目终于完成了,可是你突然觉得自己开始无所事事起来。因为下个项目里没有你所擅长的这个领域的东西,你不再是德高望重的专家。而更可悲的是,你发现在领域之外,很多人都比你强。你在这个公司的地位开始下降,尚未实现的许诺也渐渐离你远去。你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你准备另找工作了。可是你渐渐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丰富的领域知识是多么的冷僻,在长长的招聘广告列表中,竟然很少有恰好符合你的条件……
以上这些场景,并不完全是我的虚构。其中有一些,是我的亲身经历,另一些,则是我身边朋友的实际体会。其实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毛病,是因为这些写出招聘广告的公司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公司当前的需求,但不是公司长期的需求。扩大一点说,我们可以认为,这类公司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一个怎样的公司才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好公司呢?我的感觉是,这个公司必须要给员工一个长期呆下去的动力。无论是一个技术专家还是一个领域专家,如果你能时刻让他觉得他在这个公司有上升的空间,有学习的机会,有发挥自己所长的位置,当然还有合适的收入,我想一般人都愿意长期在这个公司呆下去,除非真正遇到一个环境更好的其他公司。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环境,而不是收入。收入只是这个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那么,一个公司这样对待员工,有什么好处呢?首先自然是公司声誉的提高,另外可以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再次一个保持员工激情的公司可以充分调用员工的创造性,为公司产生更好的结果。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传说中的Google,他的独特的工程师机制不仅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也给公司本身带来了许多优秀的创意和产品,使这个公司成为几乎是最具创造力的互联网公司。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软件公司不这样做呢?答案是:公司并不需要(也许是不能)这样做来赚钱。这个问题我不是专家,我只是谈一下我个人的见解。在美国,一个公司有两条路,第一是创业,然后赚到钱,然后上市,然后吞并其他的有创意的小公司,直至越来越大;第二是创造一个有创意的产品,等待被大公司收购。在中国,因为一些原因,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愿意自己做大,而不愿被其他公司收购。而一些软件起家的企业做大之后,就把重心转向了一些中国典型的投资环境,比如房地产。在这种情况下,软件不过是他的一个踏脚石。因此,有些希望走这条路的公司自然不愿意把太多精力投入在软件本身上了。而另一些小公司,因为没有风险投资支撑,还在为自己的生存问题打拼,也不可能去考虑什么长期的利益问题。这个现象当然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过我不熟悉,也跟今天的话题无关,就不多谈了。
再下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最有利?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既然中国的环境导致公司无法过多考虑员工的长期问题,那么员工的跳槽还是是一个使自己提高的比较有效的途径。既然要跳槽,显然就应该让自己变成一个“有利于”跳槽的人,首先你应该打实基本功,因为不同的公司做的领域不一样,所需的背景知识也不相同,但是良好的基础是你快速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必备条件;其次,如果你所处的行业是一个“热门”行业(比如ERP、财务、物流、电信之类),我建议要尽可能的掌握好行业知识,这个是你到时候优于别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假如你所处的行业是一个“冷门”行业(比如专业领域),我还是建议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技术上而不是业务上,因为对于冷门行业来说,业务更多的会把你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如果你不是一个那么喜欢跳槽的人,我的建议是进入一些好的外企,他们除了管理规范之外,对员工的要求会比较长期化,这样对你的持续发展有好处。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外企都是好的(甚至一些著名的外企都不够好)。我目前已知的在中国的外企中,微软、育碧、Google(如果进得去的话),应该都不错。还有一些新兴的中国公司,他们有国外公司一样的前瞻性的眼光和管理经验,去那里也是不错的。
另外,离开IT这个圈子也是个不错的做法。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说,经验和规范都比新兴的IT业要好得多。而且我了解的情况,现在的不少传统行业,其实待遇和发展前途都优于IT界。如果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及兴趣,完全可以去那里一展身手。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没有人因为我的话而被误导。
2005年11月12日 15:41
评论
# 回复: [随笔]招聘广告、人才和其他 2005-11-12 17:32 猛禽
哈哈,偶在A类公司,并且狠忙——忙着写BLOG。-_-
# 回复: [随笔]招聘广告、人才和其他 2005-11-12 18:51 AirHunter
现在这里混得,等有能力了就去育碧。
当然不是做游戏测试——真的太苦乐
# 回复: [随笔]招聘广告、人才和其他 2005-11-12 20:03 猛禽
其实仔细想想这件事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为什么中国公司(不只是软件公司)都热衷于赚快钱?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跟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有关。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 回复: [随笔]招聘广告、人才和其他 2005-11-12 22:46 令狐虫
所以我说这个问题很大很复杂,不是一个人可以看清的。
但是既然我们个人无法改变这个现状,至少我们还是应该为自己思考一下。呵呵。
# 回复: [随笔]招聘广告、人才和其他 2005-11-12 22:51 mikeshi
我所在的是C类公司,呵呵,也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我现在所作的项目刚刚开始预估20个人年,而我们组只有3个人……
# 回复: [随笔]招聘广告、人才和其他 2005-11-13 10:47 aiirii
我在B类公司呆了很长时间,而且曾经感觉良好,感觉始终在技术潮流的前端,但确实,最终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
感觉,一般大点的公司,比较愿意,也出得起一些培训,培养员工的方案。
--居然没自身的url,还要我专门从地址栏里复制。。。
http://borland.mblogger.cn/topcat/posts/265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