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238388
haitao
【都是转贴】人才的定义
人才的定义
现在IT界出现了很多怪事
首先是由于infosys的壮举——中国人才大搜刮,从一开始报道的6000人,到现在澄清的2000人,反正都是大数字。当初看到了6000人的时候,我领导惊呼——“我靠,我部门想招聘6个人都困难……”

第二的现象是普遍现象——基本上所有我熟识的人,看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跳槽了吗?”事实上,大家身处IT业,肯定有相似的境遇。当初我们公司改名的时候,把邮箱地址修改了一下,然后所有的人都问我“跳槽啦?”,更甚至于,当Google推出Talk的时候,我把MSN的名字改为——“改投GoogleTalk门下了”,又收到无数messeage,惊人的相似——“你跳槽了?”。

这牵涉到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人才?
为什么印度人看来中国人才济济,而中国人自己却认为是满目疮痍呢?这个牵涉到人才的定义问题了。但是在我看来,这根本上牵涉到一个人怎么用的问题。现在的招聘条件都是懒人写的,基本上符合招聘条件的就不是人才了,是天才,甚至是鬼才了。这样一来,很多真正的人才,反而不入眼了。事实上,现在做项目,都是团队活动,要完成一个项目,靠的是人才。

再扯远一点儿,这个就是一个管理问题了——如果你手下都是天才,自然有轻松的地方,什么活,随便塞给一个人就可以了,管理者可以轻松很多(这个可能是我的臆断,可能其他问题会更多),根本不用考虑每个人的实际问题。

我的项目经理跟我谈论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公司项目经理开例会,经常变成一个诉苦大会,话题无非是,我这个员工不行,我那个员工根本是个废物,其实呢,他们不仔细想想,其实他的这些手下组合起来,就是无所不能的了——关键是怎么用的问题(当然,这里也有例外,现在的大学根本丧失了筛选人才的功能,的确很多大学生被中国的大学教育整成了废物,其间,网络游戏也功不可没)。显然,印度人在这这方面比我们强。

第二,培训机制
我不知道大家的单位里面有没有培训机制——反正我觉得我的单位里是没有的,除了日语,不过这是外包公司都有的,然后呢,基本上就是自学成才了。这表面上是省了很多的培训资金,后果就是人才不能与时俱进。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个不是问题,我们可以招聘更多的大学生,他们在学校“无所事事”的时候,学会了很多新技术,招聘来不但可以直接用,而且还省钱。

但是事实通常是残酷的。以我个人经验而言,在大学里学会的技术,基本上没有直接投入生产的水平,也就是玩玩的程度。其次,大学里面都是单枪匹马,没有什么团队的经验,更不会有质量管理,版本控制等等经验(当然有人会懂,但是这样的毕竟很少,我这里也就谈谈普遍情况)。所以,如果真的这样的话,就会造成这个情况——会技术,不会团队合作;会团队合作的,不会技术。(我想大家都知道这年头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了吧,也见识过应届毕业生“自说自话”的能力了)

第三,关于跳槽这件事
跳槽就是这么几个原因:如果不是薪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再不济,一个比较崇高的理由——发展空间问题。
跳槽的频繁,一度被用来证明中国IT人才的浮躁,其实这是不对的。大家都是干这行的,其实知道所谓的“忠诚度”,我们这些比较”天真“的技术人才,都是非常高的,我们可以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但是,现实的问题比较残酷——一方面软件企业号称找不到人才,一方面自己的人才不断跳槽——当然,跳槽的人的薪水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我就搞不懂了——既然人家认为这个人才值这么多钱,你怎么就没发现呢?要到跳槽了才痛心疾首,”高薪“挽留,可惜这时即使人留下来了,心态不一样了。

可能我不是领导的原因,不知道领导的苦楚,但是我觉得,这还是人的一个弱点——拥有了的不珍惜。


2005年11月12日 9:15
http://borland.mblogger.cn/mike_shi/posts/26471.aspx
我的blog:http://szhaitao.blog.hexun.com & http://www.hoolee.com/user/haitao
--以上均为泛泛之谈--
不尽牛人滚滚来,无边硬伤纷纷现 人在江湖(出来的),哪能不挨刀(总归是要的)
网络对话,歧义纷生;你以为明白了对方的话,其实呢?

您所在的IP暂时不能使用低版本的QQ,请到:http://im.qq.com/下载安装最新版的QQ,感谢您对QQ的支持和使用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