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13] 2006-05-26 05:08:32
九江地震“小震大灾”的警示
------------------------------------------
《望新闻周刊》第21期刊登记者专稿说,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市与九江县之间发生了里氏5.7级地震。震后考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级并不高,但灾情十分严重,大小水利工程、县乡卫生院、中小学校和城乡居民住宅等建筑设施毁损面积很大。
专家们指出,现在回头看九江地震灾相,除了震源较浅的这一客观成因外,其主观历史成因更值得反思:一是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水利、卫生及学校等各项公共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二是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民宅建设缺乏必要的规划设计和安全监管制度,新旧农舍不仅选址不当、环境脏乱,而且墙体承重、结构跨度等安全指标也很不科学,一旦遭遇地震、山洪、风雪等自然灾害,难免损失惨重。
在此次地震震中区之一的九江县新塘乡四华村,全村700多幢民房,就有400多幢受到结构性毁损,需要拆除重建,其中不少是近十年村民自建的2层以上新楼房。
专家指出,九江地震“小震大灾”警示我们,当前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当务之急是要将政府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优先偿还“历史欠账”,分期分批整修好那些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乡村水、路、电及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
对那些易受洪涝、泥石流、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侵袭的地方,政府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帮助广大农民,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合理布局、规避灾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热衷于搞一些“穿衣戴帽”工程,工程一般选在公路旁,示范户则是近年来盖起的两层以上楼房的农户。但记者看到,这些所谓的示范户其实仅有一个华丽的外表,其室内生活设施依旧简陋不堪,房屋设计建筑谈不上安全环保,用水饮食也谈不上卫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