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福利保障应该远好于大陆吧。。。。
压力、压力、压力
--------------------------------------------------------------------------------
[被屏蔽广告]
● 蔡添成
几天前接到一名朋友的电话,告诉我他失业了。他在电话另一端向我简单地诉说自己的“不幸”之后,再也说不下去了。我可以理解他身为家庭的唯一经济支柱,此刻的心情是如何沉重。
在这年头,保住一份工作,对一些人来说几乎是件生死攸关的大事。工作丢了,牵一发动全身,其他家庭成员跟着受影响。我在电话中略为安慰,只能算是尽了人事,让他暂时好过一些。
同这个坏消息刚好相反的是,报纸昨天的封面刊登了人力部所发表的今年第一季度就业人数增加了4万5000人这个好消息。这个单一季度就业人数增长率是十年来最高的,甚至比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的增幅还要高。
数字反映截至今年三月,长期失业者中占了七成虽是40岁以上的,不过这个年龄层的失业率也已从去年三月的3.8%降至2.5%,人数也从3万5800人减至2万4700人。
对于这样的数据,我的感觉是挺矛盾的。这几年来政府及工会一直都在不间断地强调国家面对很严峻的就业问题,给人们的印象是就业市场一片愁云惨雾,要找工作宛如登天。突然之间天空刹时开朗起来,却又令人觉得有点难以置信。
我所接触的人都表示还感觉不到市场的好转。一些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的业绩不好不坏,只算是能维持运作。我所接触的一些小贩、德士司机、零售业者也说他们的收入并没增加。或许,市场好转只是限于局部领域,还没渗透到各行各业去。
如果经济和就业全面好转,人们自然期待恢复三年前调低的雇主公积金缴交率。不过,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林文兴日前却在《职总周报》上发表评论,预先提醒国人不应在此时此刻要求增加工资或公积金缴交率,以免导致更多雇主把业务转移到外地。
职总这边叫工人不要急着要求加薪,人力部刚出炉的数字却又显示就业市场强劲,很容易叫人摸不着头脑。我想一般人可以理解凡事应为大局着想,避免杀鹅取卵,既然大家的基本共识是维持长期受雇,暂时的个人牺牲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不过,当局也不能期望工人永远不会提出加薪和发出更多花红的诉求,毕竟人们总希望他们所付出的辛劳,能够在经济情况良好的年头获得应有的回报。这样的情绪是应当获得照顾的。
而且,这年头一般人对就业这类切身问题是很敏感的,过去几年觅职无门的情况,令一些人成了惊弓之鸟,首当其冲的中年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尤其又如千斤压顶。因此,当局在对他们作出任何危机提醒时,更要注意拿捏得当,以免影响士气。
我们身边有不少夹心层,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心里都有满腹的怨言。中年或年长者是其中处境最困难的一群,他们背负着照顾家庭和子女的经济重担,工作处于极度不稳定期,健康又在这个年龄出现警讯。但是,他们却是上有年迈父母要照顾,下有年幼或未就业的孩子要抚养,被“卡”在中间,动弹不得。
中年人的精神问题又有谁去注意?我所接触的一些中年人就申诉他们常年辛劳,有苦无处诉,总感觉为家人作了很多的牺牲,却得不到他们的关心,社会也不重视他们的存在。他们自认是社会周边毫不起眼的一群,言语之间流露出自哀自怨的愤懑。
全职家庭主妇难道没有怨言吗?她们也是夹心一族。夹在两代或三代的家庭成员当中,她们的角色不容易当。主外的丈夫在工作上有埋怨,需要她们扮演辅导和疏导的角色,家里柴米油盐和孩子上下课等大小事一概包办,如还需要照顾家中体弱多病的老人,则体力和精神负担加倍。不要忘了,家庭主妇是没有收入的,如果丈夫的饭碗有什么变卦,她们也会失去每月的固定家用。没有钱,家庭主妇也会非常的苦恼。
在双薪家庭日渐增加的社会里,职业妇女也生活在矛盾之中。不少做妈妈的为一份薪水,却牺牲了照顾孩子及看着他们成长的机会,心里一直感觉愧疚。夹在工作、孩子与家庭之间,她们往往也在为自己该选择扮演哪个角色而苦恼。
白领工人是另一个夹心层。他们收入不错,但是在扣除每月日常开销之后也所剩不多。对他们来说,手停意味着口停,如果继续有工作而又够幸运的话,他们也必须做到年过60才能退休,有余裕开始享受退休生活。要能过安稳的日子,他们必须及早作好财务规划,但是中间如有任何变卦,比如被裁、生病甚至失去工作能力,也足以搞砸他们的人生大计。
年轻人追求美好生活,求新求变,彼此竞争激烈,也在职场上互相较量。十多年前一纸大学文凭还算珍贵,如今已几乎是司空见惯的等闲事。追逐更高的文凭、职场晋升的斗争、个人生活目标的追求,如果每一样都要,那他们注定要走上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这是很累的人生,但是通常没有多少人有足够的勇气去放弃大部分的追求,以选择简单直接的人生。
这年头除了有钱人更有钱、穷者又继续贫穷之外,不贫不富的广大民众在不同的形式或程度上都是夹心层的一员。在职者有他们的烦恼,失业者压力更大,还有中老青壮各有各的生活困扰,这些无形的生活压力,已不是一份季度性的就业人数报告或是政府领导人发出振奋人心的激励言语就能解决的。或许美好的人生该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无欲无求,但是人人都如此,又有谁去为维持竞争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