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47] 2007-06-15 01:09:29
回归10年之香港精神
输得起 打不死
香港开埠100多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港发展成现代化的世界大都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人有一种“输得起,但打不死”的精神。无论环境如何,香港人总可以顽强求生。回归短短10年中,香港先后经历金融危机、“9·11”恐怖事件影响、非典疫情等,不少人一夜间沦为无产者,甚至是负资产阶级,但他们不会趴下,而是挣扎爬起,从头再来。
故事一:只要香港还有明天,失去的一定会回来。
香港中原地产董事总经理郭昶,大概就是这种“输得起,打不死”的香港精神的体现。这位毕业于香港大学,在香港地产界打拼了24年的男子,1997年已经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最顶峰。住在半山渣甸山道1300多平米的豪宅,家里请了3个佣人,有4部私家车,8个物业,出任当时百利好公司上市董事,为公司竞投地,每举一次手,出价500万元。
“当时赚钱太容易了,一天赚几十万一百万不算特别,那时我经常跟旁边的人讲,今天输了一辆保时捷不要紧,明天赚回来便是。真是一点不假,半天就赚回来。当时花钱虽然不敢说挥金如土,但基本上不用多想。”郭昶形容。
不想,回归未已亚洲金融风暴横扫而来,郭昶还以为这场风暴“最多两三个月就会结束”,谁知手头股票大幅缩水,最后他的身家暴跌只剩1/20。当到恍然大悟已经来不及,只好割爱,家里的工人减为一个,私家车只留一部,物业贱卖了3个。这些他都可以接受,最令他痛心和遗憾的,是失去渣甸山道豪宅。
“我已经算是幸运。金融危机时,都有人跳楼了,但我都守得住。唯独2003年非典疫情,我实在顶不住,唯有卖盘。我卖出去后45天,对方加价125万又卖了出去。现在这个盘市值已经升至1,250万。就差两个月顶不住,命不好,等不到今日。”
输了不要紧,找机会再来。3年前,他决定再赌一次,入市炒楼。结果3年后的今天,该楼盘升至近千万元。他也从三年前的人生谷底重返。提到这些时,郭昶坦言:“就算今天再次失败,我也会跟自己讲,我失去的,明天一定会拿回来,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香港还有明天,我就一定会赚回来。”
现在,郭昶位居中原地产高层,掌管着1万6千名员工。他不仅看好香港未来,更看好内地未来的发展。
故事二:得未必是好事,失也不一定是坏事。
在中环专门从事擦皮鞋的张惠明,则是另一位“输得起,打不死”的典型人物。56岁的张惠明1972年在理工大学修毕建筑系文凭,正遇股市大旺,他到交易所任出市代表,在中环上班,每日3个小时,赚钱不少,出入中环高尚会所,吃饭也到当时最高级的文华顶楼餐厅,最后索性一年只工作1/3时间,其它时间去周游列国。
未几遇上股灾,他不但输了铜锣湾和湾仔两个价值40万【这个数字好像不对吧?】的单位,还有时髦的跑车,投资也血本无归。后来转任工程监督,但1997年公司倒闭,再度失业。“当初自己也很难受,前路茫茫不知怎办,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出现。后来发现,别人根本不在乎你,是你自己在乎自己。”
从1997年开始,张惠明在朋友介绍下,在中环开档擦皮鞋,每双鞋收20元,每日可擦10至20双,最多时擦30多双。“20块钱有人说贵,也有人说便宜,就看他穿的是什么鞋了。比如说一些名贵皮鞋,花20元保护,还是值得的。”
10年来,金融风暴没有伤及他,非典疫情也影响不到他的生计。反倒是他从那一双双经自己手擦过的皮鞋上,看到了香港过去十年的繁华与兴衰。他见证过有人穿着逾万元一双的JohnLobb经过,后来换成普通皮鞋,再后来失踪了。他常以此自勉:凡事随缘,“得未必是好事,失也不一定是坏事”。
年过半百的张惠明就在这样平静的心态下,每天坐在白领出入来往的中环,等待为人擦鞋。没有客人光顾时,他就舒舒服服坐在椅上,看人来人往,看世间浮华。
(董建文摘自《小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