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23] 2007-12-20 04:35:48
人说大葬好风光
稿源:南方都市报 日期:[ 2007年12月20日 ] 版次:[ AA02 ] 版名:[ 社论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实,与世长辞之后,轻,还是重,与死者都没有多大关系了。同理,风光大葬的滋味,也是死者无福消受的。鸿毛与泰山,无非是死者留在生者心中分量的比喻。风光大葬的滋味,也必须是活着的人才有品味的资格。
昨天,《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一场私家葬礼。这私家葬礼声势之隆重,有25辆豪华轿车送葬;其涉及地域之广,从文化历史名城广州延伸到了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其场面之奢华,棺木价值数十万坟塘花了几百万;其响声之大,据闻放了不少鞭炮;其影响之巨,占了报纸一个半版面……通篇报道给人留下的烙印是两个字:有钱。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厚葬这种绵延数千年的风俗,正是这一传统的具体体现。但在皇权专制时代,埋葬尸体是有规矩的,得与相应的官阶和地位一一对应。敢于僭越,就会有死得更多的风险,比如满门抄斩。正因为等级森严,独裁专制,帝王就可以在埋尸的地方大兴土木,先修一个地下宫殿,下葬后坟头则可以堆成一座山。而百姓家夭折的婴儿,只能薄席裹尸体,在荒野草草浅埋。因此,在读了这场盛大的葬礼的报道后,让我觉得滋味浓烈混杂。在混杂的味道中,第一个辨别出来的是,毕竟时代不同了,皇权专制社会真是一去不复返啦!一介平民,只要你有钱又敢于露富,就有把自家爹爹的葬礼规格弄得尽可能高的自由。
在我的眼中,这还是一个中西合璧的葬礼,从纯中式的僧侣超度的道场,噼啪作响的爆竹,到西式的轿车、吊车、花圈和黑纱,显然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简直是全球化大潮中一朵飞溅的小浪花嘛。我愿意私下把它归入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的成果之中,只是不知其他人意下如何。
厚葬还有弘扬孝道和展示家底的意义,光宗耀祖。不过这些我倒是不太在意。我很佩服当事人的是,在这物价有些飞涨、民生有些凋敝、贫富有些两极,房奴、医奴、教育奴满街走的时节,敢于如此张扬富贵。在我看来,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我猜想当事人对此有过考虑,并进一步猜测他是基于以下理由把私家葬礼办得轰轰烈烈:其一,不是公款消费,所有的钱都是自己赚的,并且来得正当,且有《物权法》保障,有自由处置的权利,无所畏惧。其二,人都是讲道理的,这个社会并不仇恨合法致富的人,风光大葬,把钱花出去,虽然不如慈善事业,但也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也算是回馈社会,何乐而不为?
我很想找找葬礼的毛病,比如国家倡导火葬,干吗土葬了。但发现死者是华侨,政策规定是可以土葬的。所以,这一风光大葬,我觉得可以挑剔的并不多,只是对25个车牌都用白纸蒙着上路,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鞭炮声是否扰民,燃烧物是否污染环境等等有些疑问,打算有时间不妨向交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咨询咨询。令狐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