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年轻化被指弊大于利非长久之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11:00 南方周末
很多人称赞吴仪的工作能力和政治品质,但69岁的吴仪已公开表示“两会”后将退休。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文平
编者按:
刘日,河北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1985年至1993年出任中共无极县委书记,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的长篇报告文学 《无极之路》使刘日家喻户晓。随后,刘日便消失在大众视野之外。
在地方大换届之际,刘日就官员“年轻化”问题,阐述了不同观点。我们认为,这种声音值得重视,通盘考虑官员任命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健康的官员选拔制度的建立。
当然,我们也必须肯定,官员年轻化政策有正面激励作用,给官员群体带来了活力与创造力,不能否认其历史功绩。
年龄不该成为硬“杠杠”
南方周末:您对干部制度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你曾说过选任干部应“不拘年龄”,为什么?
刘日:选任干部,首先要看这个人是不是德才兼备,而不是年龄大小。年龄不应是选拔任用官员的主要标准。而一些地方,“年龄是个宝,德才作参考”。我认为,年轻的人才苗子,要早发现、早培养,让他们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表现不俗、政绩优秀的,要大胆提拔使用,但是一个被视为人才的干部,即使不再年轻,如果他步入了“成熟期”,也应该提拔使用,而且要重用,甚至于破格重用,使其最大限度地释放才能。
南方周末: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任用官员的标准不在于他是否年轻,而在于成熟与否?
刘日:是的。从人的成长规律看,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为成功奠定了一定基础。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阅历、经验和智力同样为成功提供了条件。医学研究证明,人的心智在50岁时还正年轻,仍在成长,脑力活动直到60岁才达到巅峰。
其实,年龄小只是年轻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的年轻,不仅仅指年龄上的年轻,还包括生理、心理、思想、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的年轻。况且人的身体有强弱、寿命有长短。所以,把“年龄杠杠”视为用人的刚性条件,有不妥之处。何况,人的成长过程不同,有人早慧,有人晚熟。
南方周末:你能否为你刚刚表述的观点,提供几个例证?
刘日: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很多。中国历史上,既有12岁为相的甘罗,也有78岁为相的姜子牙;美国历史上,有人早慧,19岁就当上了市长,有人晚熟,70岁才当选总统,比如那个演员出身的里根;正在中国访问的印度总理辛格已76岁了,刚刚会晤过美国总统的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都85岁了,如果他能顺利干到任期结束,离任的时候应该是91岁。
当代中国,提出“年轻化”的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好例子,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这一年,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年,他已72岁。
“年轻化”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
南方周末:邓小平当年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倡导“年轻化”?
刘日:1964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年轻化”,他是针对作战部队指挥员年龄偏大的问题提出的。无论对解决军队干部老化问题,还是解决我国解放以来因干部终身制而带来的地方干部老化问题,“年轻化”的提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方周末: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年轻化”?
刘日:任何政策都有时间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理解“年轻化”。而不能把这一权宜之计当作包医百病的长久之计,这是当前用人问题上的一个误区。“年龄杠杠”像把刀,正直、务实、为民、清廉、才干,这些能够真正体现领导者素质的硬条件,有可能都被砍掉了。其实,“年龄杠杠”不仅在理论上缺乏根据,在实践上也是有害无益的。
硬卡“年轻化”弊大于利
南方周末:虽然你认为“年轻化”是一大观念误区,但在实践中,“年轻化”已成为一种追求,人们据此还编出“五九四九三十九,壮志未酬等退休”的顺口溜。你对此如何置评?
刘日:这个顺口溜,表明以年龄论英雄已成为一种风气。近些年来,推进“年轻化”的方法也逐渐简单化,简单成了“年龄杠杠”。例如:把提拔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年龄“杠”在45岁甚至40岁以下;把提拔地厅级领导干部的年龄“杠”定在50岁甚至45岁以下;有些地方四十七八岁的乡镇长,虽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经验丰富,也不得不退居二线。其实45周岁,刚够国家主席的法定任职年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很多官员的积极性,弊大于利。
南方周末:“年龄杠杠”除了挫伤干部积极性这个弊端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弊端,比如说,福建政和县曾凸现出一个“三十九现象”,为了能在40岁之前当上副县级干部,不惜铤而走险行贿买官。
刘日:“年轻化”的确助长了一些干部的短期行为。“年轻化”给不少官员带来了心理压力。有的人为了在规定的“年龄杠杠”前得到提升,不惜弄虚作假,搞浮夸,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甚至跑官买官,造谣诬告,雇凶杀人。最近几年,“贪官年轻化”成了一个现象,古人说,“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就是对这个现象的诠释。“年轻化”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年轻化”的苛刻条件导致了大量处于“成熟期”的人才被闲置和浪费。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浪费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南方周末:你是学法律的。请问,“年轻化”是否合乎我们的法律精神?
刘日:我认为,“年轻化”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从法律上说,“年轻化”不仅剥夺了一大批干部在相关岗位上的劳动权,而且剥夺了一大批人才在更高层次上的被选举权。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德才是个宝,年龄作参考”
南方周末:既然“年轻化”弊大于利,那你认为,应以什么样的标准取代之?
刘日:我认为,年轻化不能作为干部任用的主要标准。我们选任干部的主要标准,应该是“德才兼备”。“年龄杠杠”本来是一个“附加条件”,它不能代替“德才兼备”这一主要标准。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党章第33条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公务员法第7条规定:“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应该全面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就曾说过: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官员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官员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官员不能亏待。
南方周末:任何一个“德才兼备”的官员,在现有制度下都有一个退休的问题。如果说“德才是个宝,年龄作参考”,那你认为,干部的退休年龄应该如何规定?
刘日:我建议将干部退休年龄,由国务院规定的60岁推迟到65岁至67岁。这一规定是1978年制定的,距今已经30年。30年来,我国人均寿命已延长为72岁。如果我们再考虑正在发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退休年龄更应该放宽。其实,担任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职务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特殊人才,年龄还可以适当放宽一些。这样既可以减少退休人员总数和养老金总额,又可提高实际劳动力供给量,增加社会财富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