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惊人之语,就有多少体制之罪
日期:[ 2008年5月1日 ] 版次:[ AA02 ] 版名:[ 社论 ]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0 条
备受关注的“齐二药”假药案刑事部分,4月29日上午在广州中院一审宣判。齐二药总经理、副总经理等5人庭上频出惊人之语,采购员钮忠仁说自己根本看不懂化验资料;验药的化验室主任陈桂芬学历是初中一年级,并自称“没有受过什么(化学)培训”;副总经理朱传华称“在公司,有个惯例,产品检验不合格也要按合格开(合格报告书)”;副总经理郭兴平更称,“公司的GMP认证是花10万元买的”(4月30日央视国际)。
窳劣如此,夫复何言?!
与其说这是惊人之语,不如说是荒唐之辞、挑衅之辞、颟顸之辞,令人闻之岂止哗然,简直窒息。65名陆续使用该药品的患者,部分出现了肾衰竭等严重症状,13名患者死亡,2人病情加重(其中一人已于今年1月死亡),对此,谁是凶手?谁该埋单?
有一组数据惊心动魄。2004年一整年,我国药监局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与此同时,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仅受理了148种。GMP是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简称,意指“良好作业规范”。应该说GMP认证初衷良好,但在前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在任时被严重扭曲。某些地方药监局人员和药厂的各种关系,使得受贿行为很容易出现。如果说GMP认证为腐败埋下隐患,那么认证后疏于监管才是导致伪劣药品泛滥的又一因素。
据中青报去年8月4日报道:假亮菌甲素出厂价仅为5元/支,到医院患者手中价格却猛涨至46.1元/支。假药“亮菌甲素”经过几轮转手后,其价格竟飙升9倍多。暴利令人吃惊!可以说,在暴利链条上往往隐匿着腐败链条,当利欲熏心遮蔽了眼睛,链条上的利益主体还会严格追查药物是否真假吗?面对药品在流通中“层层批发,层层加价”,便是必然的结局。
反刍“齐二药”假药案,我们可以发现,悲剧从来不是单纯的,原因从来都是盘根错节的,没有体制的纰漏,没有利益同盟的加入,伪劣药品能一路绿灯,直至加害于人吗?笔者期待,继续整肃药监部门,继续改革医药流通体制,继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