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648121
crazy
瑞银中石油套利 可能不必担责 (空山新雨来看看那,这些是真的吗)
瑞银中石油套利 可能不必担责
  中石油暴跌到底是市场决定的,还是有幕后黑手操纵?
  瑞银陷"做局H股,牟利A股"漩涡,称将"不惜一切代价查清真相"
  众多投资者被中石油(601857.SH,0857.HK)套牢一个多月后的怒火,日前烧向中石油回归A股的承销商之一瑞银证券以及其母公司瑞银集团。有媒体表示,瑞银集团旗下有关机构在中石油A股上市前后,买卖中石油H股套利的行为,有内幕交易嫌疑。瑞银集团在事件扩大后,发表澄清通告,然而这旋即引来更多反驳的声音,令事件进一步升。昨日在沪指大涨75.5点的情况下,中石油A股却跌0.48%,报31.39元。
  瑞银被疑内幕交易
  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加上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行这两位主角,令瑞银卷入中石油AH股套利交易漩涡一事,在圣诞期间成为A股市场焦点所在。有媒体指出,瑞银在中石油A股上市前,便通过布局中石油H股,以"收集、拉升、减持、沽空"等手法,从中石油H股以及其权证套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A股市场众多投资者却仍然深陷于中国石油在上市后随即大幅滑落的股价中无法脱身。
  瑞银集团在声明和随后的媒体回应中指出,没有任何监管条例规定,投行在某国家或地区做某公司的IPO项目时,其相关机构无权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买卖该公司股票。就此,有专家指出,中国石油A股是作为H股的二次增发,从该角度看,瑞银在H股市场的交易并没有彻底摆脱内幕交易的嫌疑。
  此外,瑞银集团也解释称旗下金融机构关于中石油有关股票和权证的交易仅为客户的中介,不过内地的有关法律规定,内地上市公司承销商的控股公司和控股公司全资控制的附属机构,不允许在IPO前6个月内买卖相关证券。瑞银方面的的交易是否足以构成违法事实?
  对于上述疑问,瑞银香港董事梁小筠昨日对本报表示,有关负责人仍然在休假中,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收到瑞银方面的答复。不过,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负责人则称,"将不惜一切代价搞清事件真相,并向全球发布澄清公告。"
  瑞银或不必承担责任
  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关于瑞银在中石油A股上市前后出具的对中石油H股投资报告,被部分投资者认为是违反了《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中关于承销商对IPO公司的缄默要求。不过根据广信律师事务所昨日的观点,投资者根据瑞银的报告对中石油的有关股票或权证操作,引起亏损,瑞银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而且"守则"并无法律约束力。
  事实上,包括瑞银、美林或国泰君安等所有内外资券商,其公司报告的最末往往注明了免责条款,表示该研究报告仅提供一般的信息,报告所含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买卖任何证券或其它投资,或者买卖与证券或投资相关的期权、期货或衍生工具的要约或提出要约之邀请。"这已经全盘豁免了券商的责任。"上述广信律师事务所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投资者质疑瑞银对中石油H股实际操作与其出具的报告不符,并无法律意义。
  市场质疑
  瑞银集团一边推荐一边减持?
  根据港交所信息披露数据,作为瑞银证券母公司的瑞银集团截至今年9月26日,持有中石油H股11.09亿股,占6.42%.而当时中石油A股招股意向书尚未公布。而在9月26日至10月12日间,中石油H股股价从13.8港元一路上扬至20港元,累计升幅达32%.
  11月13日,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朱俊伟在香港还对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表示,中石油A股应重上40元,当时是扫货时机,到11月20日,瑞银方面再次表态中石油有投资价值。到11月29日,当其他机构沽出中石油H股时,瑞银上调中石油H股评级至"买入"。而此前与此同时,瑞银集团旗下各非香港注册机构却在减持中石油H股。(南方都市报 记者 覃羿彬)



业内人士认可瑞银做局 超九成投资者称监管不够
  专家呼吁强化A、H股混合监管 "瑞银涉嫌做局中石油"引发讨论
  面对遥遥无期的"解套日",愤怒的中石油散户们终于盼来了一线生机--中石油A股承销商瑞银(UBS)"涉嫌做局赚取短期超额利润"的消息已获部分业内人士认可,证监会内部人士也通过非正式渠道询问了这一事件。
  专家呼吁,明年将是红筹股回归的重要年份,如果有关部门不改善监管措施,类似"做局"嫌疑再次上演几乎不可避免。
  中石油被套股民超180万
  中石油A股11月5日上市以来套牢资金超过1000亿元,被套股民超过180万人。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主承销商瑞银不无关系。
  此前,有报道援引证监会发审委相关人士的话,"瑞银利用旗下国际机构在A、H股市场上联合做局沽空牟利,很难摆脱利用内幕信息牟利的嫌疑"。26日又有消息称,证监会内部人士已与瑞银进行了非正式沟通。
  对此,瑞银解释说,"内部存在严格的'隔离墙',不可能违法"。然而,这并不能解答其旗下公司为何会在中石油A股招股书都没有公布的情况下,从世界各地买进中石油H股,并大幅拉升股价。据了解,仅9月26日到10月12日,中石油H股股价就从13.80港元飙升至20港元,累计升幅达到44%。
  A、H股间存在监管真空
  "这种做法在国际投行中很常见。"玖富理财副总裁陈理行表示,国内券商在做上市公司主承销商期间,公司内部自营部门或者资产管理部门是绝不允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相应公司股票的,但是香港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并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此外,由于A股和H股之间存在溢价,拉抬中石油H股股价,相应的就能抬高其A股估值,出现套牢180万人的状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事件暴露出我国监管部门面临的窘境,在A股和H股之间存在监管真空地带。当跨国金融机构利用旗下投资子公司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时,我国监管部门是鞭长莫及的。"分析人士表示。
  目前监管部门正就此事进行调查,结果尚不得而知。
  
  在"瑞银做局中石油"的调查中 超九成投资者认为监管不够
  在昨日某网站作的有关"瑞银做局中石油"的调查中,有超过80%的网友对"中石油暴跌缘起于瑞银做局敛财"投了赞成票;96%的人认为,对外资机构的监管应当加强。
  中石油A股自11月5日上市以来,套牢资金已经超过1000亿元。 (晨报)





瑞银反驳作局中石油敛财 中石油阴谋的盖子真被揭开了吗?

【提要】日前,某财经报纸刊登报道说,瑞银集团联手多家机构,在中国石油A股上市发行前后依次采用收集、拉升、减持、沽空手法,通过影响中国石油H股正股及相关权证价格大获其利。

瑞银反驳作局中石油敛财 竞争对手恶意攻击?



  几乎是一夜间,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瑞银集团被推到风口浪尖。昨天,某财经媒体以《瑞银涉嫌作局掘金中石油 A股散户被惨重套牢》为题,将中石油A股IPO以来的股价暴跌归咎于瑞银。报道经网络转载后迅即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上海证券报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到瑞银集团投资银行中国区,后者表示,把中石油A股股价下跌归咎于瑞银很不公平,此举不排除是竞争对手利用媒体恶意攻击。

  “首先,A股的股价下跌与海外H股没有必然联系。”该负责人指出,由于内地资本项目一直没有开放,A股市场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作,其与H股两地市场也没有互动的可能,把A股下跌归咎于H股炒作的说法很不负责任。他告诉上海证券报,从瑞银在海外发布的中石油H股研究报告就可看出,瑞银其实一直是建议投资者买入的,从来没有发布过抛售中石油H股的建议。

  而针对报道中关于瑞银集团控股的机构大举增持中国石油H股并从中敛财的说法,他表示,仅从交易数据得出这一结论很不专业。

  “瑞银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商,每八只股票中就有一只在瑞银交易。因此,买卖中石油H股的瑞银客户当然占很大一部分。把这种正常交易归结为瑞银设局是不正确的。更何况,买卖的收益也归客户所有,瑞银赚的只是手续费。这在任何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如此。”该负责人说。

  据他称,瑞银集团在投行部与资产管理部、经济业务部之间设置了一道名为“中国墙”的防火墙。在瑞银,这道墙是不可逾越的,没有人会冒险。

  但是,昨天的报道称,瑞银集团的内部防火墙制度执行记录并不是一点历史污点都没有。报道称,超过99%的中石油H股为瑞银集团100%控制的资产或财富管理公司、金融服务顾问公司及以其它组织形式存在的投资机构持有。

  至于报道称瑞银存在内幕交易嫌疑的说法,他表示,中石油要A股IPO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不存在内幕交易一说。

  他甚至认为,此举不排除是竞争对手利用媒体恶意攻击的可能——因为瑞银今年业务出色,遂成为众矢之的。为此,瑞银正在展开调查,将发布澄清公告说明情况。(上海证券报)

瑞银集团正式声明——关于《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他媒体对瑞银集团的相关报道

尊敬的编辑/记者:

你好,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他媒体关于瑞银集团的相关报道,万博宣伟受瑞银集团委托作出以下正式声明:

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他媒体所刊载的相关文章,瑞银集团感到非常震惊。在这些文章刊发之前,并无任何媒体与瑞银集团就相关信息进行求证,致使公众产生不必要的不安,同时对瑞银集团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瑞银集团对此表示遗憾。

这些指责是过去从来没有提及的, 目前,瑞银集团并不认为这些内容具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

瑞银集团一贯严格的遵守各个市场的法律及相关法规,并且始终力争按照最佳的商业模式进行操作。瑞银集团一直拥有严格的信息屏障及相关流程以避免内部交易、市场操纵及其他类似非法行为的发生。(万博宣伟公关顾问)




跨境监管真空致瑞银得手

2007-12-27 08:41 新报


  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相关人士近期披露:作为中石油国内上市的主承销商,瑞银(UBS)利用旗下国际机构在A、H股市场上联合作局沽空牟利,很难摆脱利用内幕信息牟利的嫌疑(12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与至今仍然被套的国内逾180万的中小散户相比,作为中石油A股上市的主承销商———瑞银集团可谓是赚了个钵满盆满,不仅在A股市场IPO中分享到5.56亿发行费中的相当大部分蛋糕;同时利用旗下有香港联交所交易席位的子公司瑞银美国证券、瑞银澳大利亚证券、以及100%控股的新加坡、香港资产管理公司事先买入大量中石油H股,在A股发行上市之后,旋即沽空抛售,造成A、H股股价大幅下挫,而自身却从正股和相关权证中牟取暴利。

  事实上,仔细反思此次中石油A股上市,不难看出这也是相关机构之间多方“合谋”的共赢结果,最终买单的依然是盲目跟风的中小投资者。作为H股市场的监管者,香港金监局所关注的仅仅是影响香港本地安危的内幕交易,如果相关的金融产品不在香港交易,即所代表的利益相关人不在香港本地,则给予相关利益方许多豁免权,从而吸引众多海外游资利用香港市场进行操作。以期提升香港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和实际的交易手续收入。

  而对于中石油而言,其所关注的主要对象是A股市场IPO的总规模,即其筹资的总量。在给定发行总股本的情况下,发行总规模的扩大仰赖于发行单价的提升。所以IPO之前主承销商能提供的发行价越高,则对于上市公司越有利。由此可以想见,中石油也是此次溢价发行的主要受益者。

  主承销商瑞银集团一方面在A股发行前推出相关调高中石油评级的报告,鼓动市场买入高价的中石油,另一方面自己也并不认为高溢价能持续多久,在H股市场迅速沽空中石油,从中获取短期利益。造成最终盲目跟风的中小散户投资者买单。

  作为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跨国金融机构,我们很难用道德尺度衡量它们的作为。更为现实的选择是不断完善自身的监管范围和职能,御敌于国门之外。此次瑞银-中石油事件暴露出我国监管部门在面对具有国际背景的大投行跨国运作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当跨国金融机构利用旗下的投资子公司在不同的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时(如果将中石油A股IPO看作H股的增发的话,那么瑞银的行为就可以看作是内地、香港两地市场之间的套利行为),国内证监会几乎可以说是鞭长莫及。

  一般而言,完善对跨国投行机构的监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监管合作。如加强香港证券监管机构与内地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当内地上市公司的相关承销机构在香港市场进行关联股票的交易时能及时获知,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冻结重要账户等;二是完善对外资跨国投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的监管政策主要是面对国内证券机构设立的,一旦出现外资投行利用关联交易获利,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时,很难找到完全适用的法律规范进行约束。

  古语云: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监管体系客观上因无法预测到所有的违规行为而总是存在监管真空,但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发现真空之后迅速做出反应,弥补监管漏洞,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瑞银联手作局中石油?

  瑞银联手作局中石油?

分析人士指出有关说法不够严谨,但应该引起投资者

日前,某财经报纸刊登报道说,瑞银集团联手多家机构,在中国石油A股上市发行前后依次采用收集、拉升、减持、沽空手法,通过影响中国石油H股正股及相关权证价格大获其利。报道说,从9月26日到11月5日中国石油在A股上市前,超过99%的中国石油H股为瑞银集团100%控制的资产或财富管理公司、金融服务顾问公司以及以其它组织形式存在的投资机构持有。

瑞银动作:减持后建议买入

在中国石油A股上市后,11月20日,瑞银集团控股的机构们继续增持中国石油H股,大举买入3.28亿股H股。与此同时,瑞银将中国石油股份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其投资评级上调的理由是:在A股首次公开募股及巴菲特退出后,股东结构发生变化;母公司可能注入对政治因素敏感的石油资产,例如,位于苏丹的大约500万桶可采石油储量,目标价位由12港元升至17.6港元。

在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后不久,瑞银集团账户自11月29日大举减持,持股比例从11月20日的6.42%降至5.87%;12月17日瑞银集团的持股比例继续降至5.16%。而就在瑞银集团账户股票持续减持期间,瑞银研究报告继续唱多中石油H股。12月4日,瑞银建议趁国际油价调整时买入中国石油(0857.HK)。

专家说法:报道不严谨

“这篇报道不严谨。”昨天,香港道亨证券分析师吴杰针对这篇报道对记者说。他认为,说瑞银集团在9月底至11月买入中国石油,是为了获利套现的话,逻辑上很勉强。因为这个阶段,正是中国石油H股股价从11港元到19港元的阶段,股价上涨,只能说是大主力吸筹所致,不等于主力资金已经获利。上涨不超过100%,大资金想全身而出很难。

而11月5日后中国石油H股随着A股上市后的狂跌而下挫,基本可以肯定瑞银集团的投资多数被套。吴杰指出,报道说瑞银集团控股的机构11月20日继续增持中国石油H股,这时其A股已经跌去了10元,H股也跌到了14.60港元。9天后,H股仍在14.50港元左右,报道说瑞银的机构又大举减持。这更与赚钱没有关系。无论这部分出来的资金是9月底至11月进去的,还是11月20日进去的,都不能说瑞银赚了很多钱。卖出价与买入价相差无几,说是“割肉斩仓”还差不多。

截至12月21日,中国石油H股收盘价为13.84港元。如果11月20日瑞银增持的那些股票没有出来,已经亏损5.2%。

吴杰说,如果报道提供的那些数据属实,可以推断瑞银集团即使是胜,也是“惨胜”。瑞银下属不同机构对中国石油的操纵互相矛盾,有比较大的分歧。

外国大投行:有时念“歪经”

据香港某证券公司分析师张桥安介绍,目前,对香港股市经常发表评级报告的外国大投行,有花旗、瑞银、高盛、美林、摩根大通、淡马锡、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巴黎百富勤等十几家。还有一些基金公司如邓普顿也时常发表评论。“这些评论应该看,但不可全信。”

张桥安说,外国投行有时也念“歪经”。当年中国建材2元多时,投行都不看好,等到涨到30多元了,外国投行却纷纷给予“增持”评级。这说明这些投行已经吸够货了,而此后股价果然下跌。

还有中国神华(1088.HK)回归A股后,股价暴升,瑞银认为其H股将涨到108港元,市场一片哗然。一些机构批评它煽动市场非理性情绪。后来中国神华H股涨到了57港元,现在跌到46港元。瑞银却没话说了。张桥安认为,中国神华A股被炒到84元,跟瑞银的误导不无关系。很多投资者说,H股都要到108港元,A股还早着呢,纷纷高价买进被套。

张桥安说,他多年投资港股的经验证明,所有的国外大机构都干过这种事,为了自己的利益,发表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言论。有时他们之间还彼此拆台,唱空对方的重仓股,希望其下跌后买入。外国大机构“斗法”,是香港股市一景。

不过张桥安提醒,并非外国大投行都不可信。如果多家投行同时唱多某只股票,这只股票的价格就会被推高;如果某只股票同时被多家机构唱空,其股价很快就会下跌。小市值股票更容易被投行的言论所左右。许多分析人士都认为,外国大投行也难免受市场所左右。当股价超出了他们的预言后,他们也被迫调高;反之也一样。“跟市场对着干,除非有过人的勇气。”(深圳商报)






周俊生:中石油遭玩弄暴露监管难题

  中石油A股上市以后的37个交易日中,股价跌跌不休,到昨天为止,该股已经下跌35%,被套牢的资金高达2000亿元。而《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刊发的报道《中石油股价为何暴铁?瑞银联手机构作局》,又让我们看到了围绕着中石油A股的发行,国际资本大鳄暗渡陈仓的行为。

  中石油A股的发行工程十分巨大,公司引进了著名的国际投资公司瑞银集团下属的瑞银证券作为它的主承销商之一。但是,上述报道称,瑞银集团却利用这一机会,调动其在全球控股的十多家机构,联合潜伏于中石油H股,于A股上市发行前后依次采用收集、拉升、减持、沽空等手法,通过影响中石油H股及相关权证价格而大获其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瑞银的这些机构不应该在瑞银证券担任主承销商期间介入中石油H股,这些机构和瑞银证券是一致人,因此存在内幕交易嫌疑,而这些机构在中石油H股上的操作手法已涉嫌市场操纵。很显然,如果瑞银证券是国内的一家证券机构,再如果它所承销的是一家只在A股上市的公司股票,那么它的这种行为肯定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瑞银证券是境外机构,相应的行为又是发生在香港市场,内地的监管部门还难以对其进行追究。

  问题在于,为了成功拉抬H股的价格,瑞银证券作为中石油A股的主承销商,也对A股进行了粉饰,从而给A股制造了不适当的市场定位。在中石油A股发行期间,海内外舆论大唱高调,其中有不少是“出口转内销”的。在这种过度美誉之下,中石油的发行价定在16.7元,市盈率高达40倍,上市开盘价更是高达48元多,股价上升空间被完全封杀。当然,中石油A股的恶劣走势之所以形成,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但如果我们看一看其A股和H股在两个市场上的情况,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瑞银操纵H股股价的“路线图”,也可以清晰地看出A股因受H股影响而出现的异常走势,这是国际资本大鳄利用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在监管方面的空当进行的套利交易,它对内地A股市场的危害已经清楚地显示了出来。在国际资本大鳄快乐地收获着不义之财的时候,A股投资者却不得不遭受中石油A股不断缩水的痛苦。

  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资本市场正面对着复杂的挑战。围绕着中石油A股的发行,已经出现了“亡羊之牢”,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总结其中的得失。目前,红筹股回归A股市场已经形成规模,以后仍将好戏不断,国际资本大鳄将以更积极的姿态介入到这一领域。它们覆盖全球的资源优势有助于我们迅速推进这一工程,但在这同时,我们应该对它们的市场影响和市场操控能力有足够的预见,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它们危害到A股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在大量红筹股将陆续回归A股市场的今天,在A股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中石油A股发行过程中暴露出的监管空白,催促着有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只有当红筹股回归能够以稳健的步子迈进的时候,它才能够真正成为A股投资者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一场盛宴。(东方早报)




叶檀:中石油阴谋的盖子真被揭开了吗?
媒体揪出了瑞银作为中石油掠财事件的替罪羊。

中石油成为痛苦的掠财工具这件事让所有人想不通,明明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明明垄断了飞速发展的世界最大新兴经济体的稀缺能源市场,可股价却跌了又跌。不管用圈钱或是新股发行机制都难以解释这一现象,因为此前中人寿、中国神华等新股发行并没有出现中石油式的“独霸熊头、圈尽投资者”。

阴谋论特别解气,可未必是全部的真相。瑞银是有污点,不过翻翻历史,从美林到大摩,这些国际投行几乎全部都有信用污点,这次次贷危机中更是暴露无遗。

监管层得到瑞银布局的消息一点也不难,香港方面可以随时提供信息。作为中石油发行A股的主承销商,回归A股之前布局H股,通过拉高H股在A股获利,这是外资投行与境外投资者收割A股与H股差价的常见手段,以往在中人寿等公司回归时都用过这一招。国内监管者对此并不陌生,中石油这样的标志性企业,理应会处于监管层严密的监控之下;用香港与内地的监管规则不同产生的漏洞同样解释不通,瑞银在香港的投资当然适用香港的监管规则,但是,瑞银此次是在内地市场担任中石油的联合主承销商,难道会对内地市场规则毫不忌惮?难道瑞银会为了这一单生意,而承担失去管理层信任、失去内地市场的严重后果?

作为较早布局内地市场的投行,瑞银对中国的政策环境了如指掌。获得国内首家外资入股、外资管理的全牌照证券公司瑞银证券,已在中国市场正式开展全面业务。2006年,瑞银在中国的投行业务收入达到了2亿美元,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去年,瑞银总计承销中国新股金额为194亿美元,超过了高盛的157亿美元,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业务实在是瑞银的战略性开拓重点。迄今为止,瑞银已经全方位涉足QFII、中国金融机构不良债券、投行、基金等交易。令人关注的是,瑞银的研究报告一再指出,尽管人民币一次性重估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国最终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压力依旧存在。在中国布局坐等人民币升值才符合瑞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瑞银不可能把监管层当傻瓜耍着玩,果真如此,他们将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一是眼前代价,只要监管层像对待港股直通车一样,立马可以打乱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布局,或者对瑞银提出警告,减少市场的波动;二是长远代价,如此之多的国际投行在逐鹿中国内地市场,只要被稍稍边缘化,瑞银就吃不了兜着走。

由此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瑞银的做法可能被默许。

事实上,此次中石油A股发行,瑞银配合得天衣无缝。A股发行之前,中石油遭遇了巴菲特减持等一连串利空事件,瑞银的托盘行为是A股以高价成功发行的保证之一。11月2日,荷兰银行亚洲主管黄集蔚断言,“中石油H股股价在巴菲特减持期间一路上涨,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些与国内关系密切的资金为中石油A股回归造势有关。20港元的目标价位已经实现,买入资金使命已经完成,中石油未来的上涨动力应该有限”。

中石油成功发行之后的下挫除了对追高被套的中小股民之外,对各方都有利。瑞银在获利之后全身而退,而A股市场也如与外资机构所愿,回到了相对理性的估值区间。2007年“5·30”大跌前,高盛、瑞银、渣打等外资行就呼吁中国扼制A股市场的涨势,如今A股市场通过几轮盘整拥有了一定的投资价值。而境内的机构投资者通过打压中石油到一定价位,也可以逢低介入,通过中石油玩转A股市场。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A股与H股市场的接轨。为了进行内地与香港资本项目流通的预演,A股市场与H股市场必须接轨,这就需要降低A股估值区间而提升H股估值区间。12月25日,中石油A股股价为31.25元人民币,H股为14.14元港币,A/H溢价比为2.26,与前期相比,溢价比在收窄,当A股与H股溢价比收窄到一定区间,投资H股与A股区别不大,人民币与港币就可以自然接轨。

瑞银这只替罪羊的存在,说明H股市场与A股市场一样,已经成为政策市的组成部分,或者往大里说,成为中国金融整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