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75713
pinxue: 你贴过一回啦
《杨振宁传》中“分合李政道”那章费了很大的篇幅,细说二人合作和分手过程。杨面对这件事态度十分坦诚,他提供了许多一手资料。李政道因不接受访问,我也尽量引用他公开发表文章中谈论两人关系的文字。这个工作做得吃力,和杨振宁的沟通过程,也出现过关系紧张的时刻。
就让他们吵吧!
  现在李政道在杨传出版大半年后,以接受访问的问答方式,正式回应传记中提到的二人纷争。事实上,关于两人得奖工作功劳谁多,不但外人难以置喙,就是熟悉他们那一领域知识和历史背景的少数物理学家,恐怕也难断是非。李政道提到的几位他们芝加哥大学的同学,我都做了访问。我很清楚地了解到,他们既不记得当时对他们来说毫不重要的一些细节,也不愿卷入两人的纷争。
  我虽然知道一些物理,也研究了一些物理历史,但是没有论断二人功劳谁多的能力和立场。我只能说,我认识杨振宁18年,他也有使人喜欢或不喜欢的个性和脾气,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的,是他做人的诚信。现在杨、李二人的纷争因《杨振宁传》再成话题,我也听到许多人不同的反应。有人提到民族文化的问题,我不以为然,这种事情是人性的问题,科学史上相类似的情形也发生过,非吾人独有。
  我曾经问人,也曾经自问,如果换作是我们,会为这样的事争吵吗?许多人觉得他们不应该为这样的事再争吵,但我们不也曾为更小的事和亲人、朋友争吵过吗?那么,这两个坚持追求知识真理,个性又强人一截的人物,怎么会不为这个攸关他们历史定位的事情而争吵呢?
  他们为什么不能吵?让他们吵吧!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两人后来交恶,于1962年形同陌路的分手,不但国际科学界引以为憾,日后在返回中国大陆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个阴影。
■江才健/文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