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80314
pcplayer
......
经常有一些朋友来问我,如果经济出现点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也经常有一些朋友来问我,股市明天会涨还是会跌。但是很抱歉,我发现我真的很难回答这一类问题。就拿股市来讲吧,最近上证有一次反弹,反弹出现的时候信号很强烈,所以我可以100%的肯定,当时我也很有信心第二天会继续涨。但是第二天开盘后发现抛压非常重,所以当时判断,可以出货了。可见股市中,贵在随机应变,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直觉,也是一种知识。我甚至无法提前一小时告诉你会发生什么,我只能说,当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会知道。所以如何预防危机,如何保护自己的资产,我没有很好的答案,在这一点上,锦囊妙计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够应变,只能在观察中判断。
  只是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大多数人,懒于管理自己的资产。大多数人,根本不去计算时间和收益的成本比。昨天我就又碰到了这样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收入很高,所以想买房子了,买了多少呢?103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所以我就好心提醒他注意一下最近的贷款利率可能会上升的问题。没想到他竟然大惑不解,说,我已经贷到款了,为什么还要考虑利率的上升呢?钱都已经到手了呀。我大吃一惊,原来这位朋友更本就没有理解贷款的问题。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他立刻支支吾吾起来,然后对我说,他真的需要好好再去读一读他的按揭合同,而明天,他就要去签署这个合同了。所以有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这些朋友,他们可以为了几百块钱的工资在办公室里忙活一整天,但是却不愿意为了几百万去多化几个小时。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可能的损失,贷款利率正常情况下应该是10%,目前由于利率偏低,大概可以借到5%。一般按借利率可以锁定5年,那么5年以后,利率涨到10%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位朋友现在每月支付的4000块钱届时将可能成为8000块钱。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而且由于房价存在跌的可能,银行还会索取一笔保证金,这也是很常见的。到时候就会把一个财务紧张的人一下子击垮。所以大家买房前,应该好好读一读房产发展的历史和有关的法律条文。这会化多少时间呢?两三天吧。但是就很少有人愿意去化上两三天去了解情况。他们总习惯于向一些所谓的高手和过来人请教(因为那样比较方便),而他们从“高手”那里得到的情况,则往往是当年的做法,过时的做法。这将使他们在未来遭受严重的损失。同时,在理财上,也同样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人手上拥有100万人民币,可是我很少见到能够真正运用好这100万人民币的人。我见得最多的,是把这100万人民币用来买房子——确实,这是一种最懒的,最最不用动脑子的投资方法。可是同样的100万,在我的手里,我能保证它每年产出20万,相当于大多数人在办公室里干上两年的收益。而我在处理这些财产上,所化的时间,加起来可能不超过两个月。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说:我不懂投资,不懂股票。为什么他们就不愿意化两个月自由自在地收入20万,却愿意化两年,在老板严厉的目光下去收入20万呢?其实如果有些朋友确实是没有经济头脑,没有投资手段,他也完全可以委托象沃伦巴菲特这样的专业人士,巴菲特的伯克夏股票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平均年收益是22.8%。多么好的业绩!可是当我向朋友们推荐这个基金的时候,他们却想出了很多理由来回绝。比如不知道怎么开户啦,没有美元啦,不懂的怎么做啦等等等等的理由。昨天晚上,我和一个朋友化了三个小时讨论,就得到了一个基本做法,包括如何去香港开户,如何换美元,如何进行网上操作。基本认为,这不是不可行的。即便由于种种的原因不能做,也要看到再过两年,外资银行就可以进入,倒是障碍会消除的。所以这些理由,如果能认真去对付,这很快就可以消除。而且有趣的是,我的同学中,凡是真正做生意,有钱的,很多都在香港开户了。而那些没什么钱的,脑子不活的,却对这种赚钱的事情没什么兴趣。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道理吧。
  给自己找放弃的理由,这就是投资理财最大的敌人。

  "做为后来生,当代地年轻人,在这个混沌地社会上,人生要做好地第一步就是有一个稳定地不动产——家。没有根的地方是长不出大树的。"
  
  忽然发现还有这么多朋友给我写回贴,很感动。谢谢大家的鼓励。
  上面有位朋友的意见,稍有疑问,我不认为家对于你的事业是如此的重要。恰恰相反,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是在自己的家里成功的。
  
  比尔盖兹是在大学的宿舍里做出BASIC语言的;惠普的第一台电脑是在一间车库中产生的;杨致远作YAHOO的时候也还在学校里;GOOGLE的创始人是租房子的(他们的房东后来成为了他们的雇员);“股神”巴菲特对他的妻子说,我们现在可以花全部的钱买房子,或者,过四年我们用一半的钱买房子。他的妻子选择了后者。最后他买房的时候,只用了他现金的一个零头。
  
  中国人以家为重,认为家稳定了,才能有发展。而我认为恰恰相反,家是拖累事业的问题。我自己也还未买房,尽管加拿大的房产远比上海的健康,而利率则可以锁定五年。不建家的理由如下:
  1,家定了,事业空间就小了。现在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去硅谷创业,或者华尔街淘金,亚特兰大作保险,如果家买在了多伦多,那么,在有好机会的时候,就要犹豫动摇。
  2,家定了,就要背债,那么你的生活就只为着房子转。请问,你还敢辞了职去创业吗?你有钱做启动资金吗?你甚至敢随便换工作吗?
  3,家定了,本来只要收拾一间小狗窝,现在居然要收拾三间四间屋子,家务活时间成倍增加,你还能连续三个月拼命编程吗?
  4,家定了,心也就定了,本来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天地广阔,那里有机会去那里,哪里有钱赚去那里。忽然收缩成为三室两厅,自己给自己修了一座围城。从此豪情不在,整天想着三十年的贷款,这种心态,我是不喜欢的。

  对这个问题,我想多解释两句。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房地产价格必定是上涨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房地产已经在过去两年中把今后的上涨幅度提前消化了。所以就目前阶段来说,房地产的涨幅不能超过原材料和食品的价格涨幅。甚至,如果金融危机还没有到来,人民币不出现大规模贬值的情况下,房地产还有下跌的空间。
  今天应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天上证指数终于跌穿了5年的低点;与此相映衬的是房地产的高昂。这说明,大量的资金从生产性投资转移到了固定资产投资上去。从长远来看,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金融风险的进一步加强。我一直持有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沿海城市正在迅速地东京化。
  什么叫做东京化?东京化就是指城市居民的生活指数迅速上升,但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的不足。
  这个议题可以讲是我这几年的一个心得,希望有学经济学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说不定也是一个研究方向呢。
  消费也是需要资源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车。在北美,几乎每家人家都有车。但是在东京,只有不多的人有车,即便这样,东京的交通还是出了名的挤。这就是资源不足限制消费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北美,大量的土地供应,资源供应,使得拥有一部车,一个带大院子的房子不是什么大难事。有了大院子以后,你就可以买条游艇放在那里,为了把游艇拖到湖边,你又很自然地需要买大马力车。这样,需求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而且都是很大的消费。而东京模式呢?则比较痛苦。比如讲A和B是两个汽车厂的工人,生产了两部小车,这两部车在东京都没办法开,因为路上太挤了。只好出口。出口换来的钱做什么呢?日本本国生产的电器,家具什么的都远远好于国外,就没什么好进口的。于是都存起来,渐渐地国家就有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虽然可以买点电器什么的,但那毕竟花不了几个钱,于是A和B就开始竞争起有限的资源来,比如买房子。于是房子也就越来越贵,很多日本人辛苦工作,结果却是三十年房屋贷款,家里连个空调都装不起。其实本来房子怎么都花不了那么多钱,正是因为A和B都辛苦工作,所以本来十万的房子,要化100万来买。可是他们的生活呢?什么也没有变化。随着A和B工作越来越努力,物价也同样越来越贵,在东京,一杯咖啡要5美元。当然,在上海,这样的情况还没有出现,但是,它也正在形成当中。我讲的这几个东京城的特点,现在在中国的大城市,大概也越来越明显。这一系列奇奇怪怪的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根本在于,A和B就不应该去生产汽车。既然没有资源来消费掉生产的汽车,车就只好出口,出口赚来的钱花不出去,这整个市场就被扭曲了。所以最后,当整个日本一年打印机出口的利润,还买不到东京的一间房间的时候,这个扭曲的市场轰然崩溃。很多人讲日本人没有创新,这是不对的,日本有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有那么多的专利,怎么能说它没有创新?关键在于,日本人的发展思路有问题。他们老想着超过别的国家,于是就老是盯着人家生产的那些东西,也去积极地研究和生产那些东西。以前是钢铁,大量的钢铁生产出来,消费不掉,只好去打仗。后来是汽车等等,打仗不行了,就出口,搞经济侵略。总也是这样,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其实象汽车这类消费品,都是在北美这种有广袤土地的地方发展起来的,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产品。一个消费资源有限的国家,却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厂,最后只能是把市场放在海外,而不对等的贸易,造成市场的扭曲,最后就是经济的崩溃。如果日本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不去争那世界第一的虚荣,真正发展一些自己国民需要的消费品,更要发明一些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消费品,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合理健康的消费市场,才能真正地长盛不衰。而日本人的创新不足,就是体现在这个地方。看看我们目前的消费品,都是从欧洲,美国最早发明的,其实都是当地人的需求。大多数需求,我承认,各个国家人也都有类似的需求,但有很多需求则不然。发明适合自己国家需要的东西,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课题。
  所以,日本的经济这十年的危机,是因为他们扭曲的市场造成的,这种危机,是不能用简单的金融手段来消除的。很多人说日本大倒退是因为日元升值,这是不对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过分发展外向型经济,即使没有日元升值,也必将招来贸易保护。所以今天,当大多数的中国城市也在东京化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认识到,靠维持人民币的兑换率永远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外向型经济必定导致货币汇率升值的同时国内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没有有效需求的后果就是你造了大量的东西,结果自己什么都没享受到。这就是东京化。
  最后回到房子,既然我已经明确东京化是什么概念了,那么大家自然也可以用东京的房地产历史来印证现在的上海房地产。同理,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今天有空,再写一篇,继续我对中国经济的思考。顺便对几位朋友的看法做出回应。
  首先是关于房地产得上涨问题。我想这个问题,问问题的朋友实质上应该并不关心房地产未来究竟是卖一百万还是两百万,而是关心自己的投资是否能够增值。所以,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你用绝对值来说并不是一定正确的。试想十年以后,你的房子从一百万涨到两百万,而肉从五块钱一斤涨到三十块钱一斤,那么,你为什么一定要投资房地产呢?为什么不去投资农场呢?在这个问题上谈绝对值增值,我觉得是在为自己找逃避的借口。投资的目的应该是寻找最大价值。对吗?
  然后是关于航空的,很不幸,我用了航空业来作为自己的例子,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模型的说明而已。这几年中国的航空业是发展很快。但就在昨天,《华尔街日报》专门发表了文章,提到除了航空业等两个行业外,其他的中国服务性行业在过去的几年中都发展缓慢。值得警惕。另外,过去几年中国还没有出现资源性需求危机。以汽车为例,过去两年中汽车行业的发展是很快的。但是,就是从今年开始,这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大幅度放缓,同时,价格大幅度下降。已经开始表现出资源性需求饱和了。我的文章往往具有前瞻性,所以,以模型为主,对过去的总结不够,这点以后要改进。
  今天继续谈中国的东京化问题。我觉得,中国的发展模式有越来越严重的“东京化”倾向。不但在出口模式方面,在金融方面也有这一方面的危机。这几个月来,缠绕中国的金融业的一个大麻烦就是德隆危机。德隆危机就是一个日本式经济崩溃的小版本复制。德隆模式的内容就是疯狂扩张,在大量的企业中互相控股。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规模大,因为企业互相控股,共同发展,所以抵御外界风雨的能力提高。但是,由于其没有核心盈利模式,各企业的盈利不足以支撑起大量的消费,最终必然造成资金链的断裂,最后,整个系统由于一家企业的崩溃而总崩溃。这次德隆危机,有四家证券公司被接管。大量企业破产,导致中央不得不动用国家财政来扶植。动用国家财政也是在掩盖问题,实质是把德隆这个小麻烦隐蔽到中国整个经济体中。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总体经济的危机。这种日本经济模式,一旦崩溃,就是一次大的灾难。希望大家要做好准备。
  说到中国人的内需,其实怎么会没有?中国那么多人需要医疗,需要教育,这些难道都不要钱吗?其实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完全可以用来支付公众的这些需求。但是实际上政府没有做到。中国有大量的土地矿山等“国有资源”正在被出售,各地政府的大量开支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些财富。出售“国有”的资源,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得来的资金干什么?一方面,我看到各地都在大搞政绩工程,另一方面,却是学费的连年上涨,医疗养老的节节败退。有朋友说,不出售土地,不进行政府工程,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有地铁,永远都不会有磁悬浮。话是不错,但是相比起地铁,比起磁悬浮来,我们的儿童教育,社会保障就不重要了吗?我希望大家能认识到什么是中国人的真正需求。中国的内需很大,钱也有的是,但是如果钱总是投不到内需需要的方向去,那么再大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再多的钱也会没有钱。日本这个经济体,历史已经完整体现了他们的错误。但是日本毕竟是个有教育,有高科技,有发达的市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它尚且抵御不了日本模式的经济危机,那么中国,有什么信心可以做得比日本更好呢?

  动笔之前,我想说我真的不知道该不该写这篇文章。一个人如果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表见解的话,往往会落入笑柄,不过我最后决定还是继续写,毕竟这里只不过是个论坛,说错话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够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即使是招致批评,也是一种收获。
  通讯领域,这是一个前几年疯狂发展,近几年陷入低潮的行业。但是在国内,这个行业却依然欣欣向荣。我想说的是,在这一领域崛起的几家大公司,确实是中国民族产业的骄傲。试看今日中国,能够真正让外国竞争对手感到恐惧的公司,能有几个。我不知道华为这样的公司究竟运行的如何,但至少目前从他们取得的成就来看,我感觉还是颇为值得赞赏的。
  这个成就固然来自于华为的老板任正飞,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华为人的努力工作。我一个同学昨天晚上又是通宵达旦工作了一天,这种工作精神是我这个外国工程师所无法比拟的。我很钦佩他们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效率。
  现在,华为等公司也在面临新的问题。我总结一下,主要有三条。第一,华为是否能够保持员工的继续奋斗的精神。我觉得,一个人,能够不吃不喝连续工作,这个态度是值得敬佩的,但也必定是不可持久的。过去日本人有工作狂之称,很多人甚至被活活累死在岗位上。这些人的努力,造成了日本的经济奇迹。但也正是因为他们过分努力了,也注定了他们的经济奇迹不得长久。日本人的第二代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其实不是垮掉了,而是恢复了。毕竟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为了工作,完全放弃了生活,那么这种拼命的状态是不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所以,我认为只有劳逸结合的劳动方式才是可持续的。过分的劳累只能使一大批人过早地离开公司。
  第二是员工激励问题。其实和第一个问题有关。华为以大量的股权分配,激励第一代员工为其拼命工作。但是这些股权从不兑现,所以外界其实很难知道,华为为它的激励制度付出了多少成本。而这个成本,已经是大到让华为很难接受的地步了。 这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是现在新入华为的人,股权分配得越来越少。然后是离职的老员工,为了股权问题产生大量纠纷。人其实是这样一种动物,付出得越多,希望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以前长跑的马家军,在队员获得金牌后,就马上与教练翻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队员在没拿到金牌之前,满脑子的金牌金牌。等到拿到金牌了,才发现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什么实惠也没有得到,于是当即和教练闹翻。华为也是一样的,正是因为他们努力过头了,所以他们的员工要求的也特别多。如果满足员工的需求,这个成本,华为不能承担。但如果不满足,他的员工就会看到努力工作的回报不过如此,对今后员工士气的打击不可忽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华为是过度消耗了资源,今后还要看事情的发展。
  第三就是个老问题,华为在由小变大之后,究竟能不能引进管理机制,把土狼变成正规军。这一点,不管是对哪个新兴公司,都是很大的考验。我知道华为为管理正规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据我的经验,中国公司在这个问题上会面临非常痛苦的过程。
  但是不管怎么说,华为的业绩应当被肯定。中国通讯行业也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希望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资料多了,生活水平不一定自然提高的?否则大家只要造工厂不就结了?世界上的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的?不要想当然吧。实际上生产能力过剩是一直困扰人们的事情。
  
  美国很多人还不是用半生才能买断一个房子?这句话不知道出处何在?当然我也不认识很多美国人,不过正好我的表姐去年在美国芝加哥买了一栋4卧房,2层楼的独立屋,一共十三万美元。我姐姐的年薪不算高,4万美元。大概这栋房子也就是三年多一点的年收入吧。慢慢还也许可以还个二十年,不过远不如国内的房价来得那么残酷吧。当然,我在美国也就这么一个亲戚,别的不知道,有多少消息,说多少话。只要不造谣就好了。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