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26] 2010-11-18 01:51:49
秋风专栏:人才,还是“人材”乎?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0 版次:AA46 版名:个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1-18
■知道分子之秋风专栏(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在中国,“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可憎的字眼。
就说最近,先是马化腾们在深圳享受购房补贴、购房贴息、租房补贴及租住人才公寓等优待。然后杭州出台政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安排土地上千亩,建设人才专项用房上百万平方米,人才们可以按照不超过同类地段新建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一半购买。
其实,过去十几年来,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政策。归结起来有两类:第一类,给予人才们以违法犯罪的豁免权。比如,政府慷慨承诺,人才们违反交通法规,或者偷漏税,或者排放污染,将被司法机构、监管部门免于追责。第二类,给予人才们以不正当竞争的特权。比如,人才们的孩子优先上学,半价购房之类。
冲着这些豁免权和特权而去的人才,其实很可怜。
地方政府出台种种吸引人才的政策,目的单纯而直接:提升本地经济产出。人才不过是地方政府官员实现自身政绩目标的一个工具。才者,材也。地方政府官员眼里的“人才”,其实是“人材”。这个“人材”,跟土地、外商投资、外国先进机器一样,都是物,没有生命、没有价值、没有灵魂。各地政府围绕着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把人才们摆到一个台子上,头上插着稻草,政府大佬们在台下叫价。
真正的人且有才者,会上这个台子接受政府们竞拍吗?我大大地怀疑。必有很多人宁愿以人的主体性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才能。但当然,现实中,大量的人才们似乎很乖很配合,谁出价高,就跟定谁。这个时候我不免恶意地揣度:您自己正常赚来的钱连套房子都租不起,您算哪门子人才啊?不过,地方政府争相追求的,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人材”。
在热衷于增长的官员眼里,所有人都只是用以实现这一目标的物材。更进一步,所有人丝毫不加怀疑地投入到政府指引的经济增长的轨道中去,充当螺丝钉,就像“人材”,或者充当牺牲品,就像被强制拆迁的农民。一个人如果有独立的精神、有灵魂,必然影响官员眼里的纯物质的效率。这其中的道理,商鞅和韩非子这两位两千五百年前的物质主义哲学大师,已经阐述得足够清楚了。(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因此,当人才们冲着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去,也就意味着,人才们已经接受了政府对自己的定位。他们甘愿充当“人材”。他们乐于服务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也因此,他们可以获得豁免权和特权。在此过程中,“人材”们会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得罪政府,他们的心智与政府完全对榫,即便本来有点偏差,也主动进行调整。在当今的经济、社会秩序中,他们的物质主义的欲望得以最大化——— 这本来就是他们的最高价值目标。
分析至此,地方政府的“人材”市场上生意兴隆,也就是可以理解的。地方政府和“人材”们在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中各得其所,就是多年经济增长模式的部分秘密所在。由此,社会若干怪异的现象,都可以部分地得到解释了。
比如我们可以理解,何以中国的学术伦理一败涂地。在大学中,官方认可的基金会设立了这样那样的学者、讲座职位,他们当然属于人才。准确地说,就是“人材”。他们勤奋地从事各种课题、项目的研究,出版一本本课题报告形式的专著。有人怀疑,这些学术产品没有思想、学术、科学上的价值。问题是,在掏钱的人、做事的“人材”眼里,学术只要有这些价值就已经足够了,甚至有点多了。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中国企业家的商人伦理何以败坏至斯。近年来发生的商业丑闻中活跃的所有主角,包括最新的,不论是企业之间相互欺诈、伤害,还是企业侵害消费者、第三方权益,几乎都是各地政府争相吸引的人才——— 也就是“人材”。他们的心智与吸引他们的官员一样,把业绩当成最高价值,赤裸裸的最高价值。他们没有灵魂,眼里只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因而行为没有任何约束:他们会用战争手法对付竞争者,用黑帮手法控制员工,用骗子手法对付消费者,用流氓手法对付第三方,比如农田被污染的农民。(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从目前的态势看,某些地方继大规模圈地之后,又在大批量生产“人材”。其实,这两者之间,有直接而深刻的关系。用权力圈占而来的土地,当然得由权力所相中的“人材”们来利用,否则,怎可实现效率最大化?(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作者系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