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16] 2006-07-03 05:52:05
机心独具的台湾国文试题
------------------------------------------
王丽在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披露,我曾经辗转找来了几套台湾的国文卷子细细琢磨。
这一琢磨,便看出一点门道来了———端的人家玩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请看“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之第9题:
9、“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笔者一看这道题便忍不住发笑———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机心独具。一时间,笔者脑海里甚至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们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编制者将古与今巧妙地对接在一起,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在解颐之余体会到解题的乐趣,也令笔者开了眼界———原来标准化考试竟可以玩出这种效果!如果说这是文字游戏,也是相当高级的游戏了。当然,这道题答案是“D”。
另外,如第13题:13、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是“A”。
笔者看了2002、2003、2005年三套联考国文试卷,像这样有趣的题目比比皆是,如2002年第一部分选择题中的第6题:
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答案是(C),但一不小心会选了(D)。此题将汉代歌谣与成语对接,创造出一种奇妙的间离效果。
又如2003年联考国文试卷第18题:18.下列各组语词“”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B)青红“皂”白/“玄”端章甫。(C)“缟”衣白冠/玉貌“绛”唇。(D)“丹”枫白苇/“赭”衣塞路。(E)“缁”衣羔裘/“黔”首黎民。
答案是A、B、D、E。
这些题目的高明之处尽在不言之中。
纵观几套国文试卷,看得出来,编制者处处扣紧“国文”两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烂多彩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忠实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义。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曲歌谣,成语对联,以及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均被编制者搜入“囊”中。而且,古今上下,信手拈来,相互佐证,彼此融通。整套试卷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
而在这些表面的背后,笔者能够感觉到:编题者的出发点在于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培养对母语的感情。
(王宝梅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