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49] 2008-07-04 03:03:26
狂欢的代价
2008.07.04 A03版:新闻
当年蒙特利尔申办奥运会成功后,把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工程都交给了法国人和法国公司。蒙特利尔奥运场馆的设计充满了法国式的审美——工程难度非常大。
所以在1976年奥运会开幕的时候,主赛场的工程并没有能够结束。
14年之后,也就是1990年,奥运会主赛场终于完工了。整个体育场呈椭圆形,四周用34根钢筋水泥柱支撑,固定在柱子上的悬臂长达 100米,离地面最高处为54米。看台顶棚由悬臂支撑,所有固定看台都有顶棚。电钮一开,整个由钢索悬挂的顶棚便可使体育场变成前所未有的室内运动场。
这个像雨伞一样的顶棚,花了大价钱从法国运过来,安装成功之后,市民们非常兴奋,要求先演示一下。结果头三次不是打不开就是钢索断裂,最后终于打开了,又收不回去。每一次试验,都需要花费上万加元的费用,最后市议会忍无可忍,决定不去动它了。可是,蒙特利尔的冬天严寒而多雪,顶棚承受不了厚厚的积雪,终于有一天,被压塌了。从此,这个给运动场撑把伞的想象,从开始到结束,从来都没有实现过。
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却远远不止于此。蒙特利尔奥运会主会场的费用预算从28亿美元涨到58亿美元。奥运会结束之后,蒙特利尔奥运会造成了20亿美元以上的巨额亏损。对这笔账,魁北克省政府和联邦政府都明确表示不管,沉重的债务只能由蒙特利尔公民来承担。从此,在蒙特利尔诞生了一个新的税种——奥运特别税,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还完。蒙特利尔人民和这个城市,为了15天的狂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至今心有余悸。(摘自6月24日《世界新闻报》作者沈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