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45] 2008-09-12 02:54:36
不能再拿“穷”做挡箭牌了
《瞭望东方周刊》第37期刊登文章说,对中国教育来说,“缺钱”几乎永远是一个问题。一些地方总是拿经费不足为教育领域里的诸多乱象说事,人民对教育不够满意,经费投入成了永远的 “挡箭牌”。“一穷遮百丑”,教育领域许多同样严重的问题,就被一个“缺钱”掩盖了。
事实上,中国教育在某些方面不仅不缺钱,而是富得流油。例如,北京中关村三小以“择校费”形式收入的账外资金就超过1亿元。
2007年,官方与民间都纪念一所“逝去的大学”——西南联大,从诸多回忆和评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教育需要解决的,绝不只是一个加大投入的问题。要说艰难困苦,西南联大大概是空前绝后的。但在今天难以想象的艰苦办学环境中,西南联大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培养了真正的大师。原因就在西南联大恪守兼容并蓄、学术自由、民主治校的大学精神。
这也就不难理解有钱未必万能。西南联大毕业生、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直言:为什么政府这几年给北大、清华每年各拨款6亿人民币,还做不出成绩来?他认为,必须仔细去问问原因,不是每年6亿元,3年就可以解决的。
当国家已经并将进一步拿出更多的钱来发展教育事业的时候,“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否就此破题?不回答好这个问题,国家越是加大投入,教育恐怕越要收获惭愧。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有钱”之后,如果育人的理念不改,体制机制不变,学校与不良世风不能“绝缘”甚至同流合污,人民恐怕要更不满意——“穷”,不能再做挡箭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