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12] 2010-09-24 01:56:22
热议“被撑伞”,警惕权力自大
类别:社会民生 浏览量:31 版次:SA26 版名:深圳读本 深评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9-24
作者:王晓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前日是“世界无车日”,香港特首曾荫权一早就步行上班以示支持“世界无车日”。特首办在Facebook设立的专页“上亚厘毕道”,即时上载了特首步行上班的图片。当时,阵雨连连,特首闲庭信步,而身旁的一名男性工作人员手持红伞紧随其后,为特首遮风挡雨。不少网友认为特首不自行撑伞,作秀味道太浓;而也有挺特首的网友表示,图片主题是“无车日”,谈论撑不撑伞已经跑题,有些吹毛求疵。(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这个话题能够引起网友热议,其实并不是偶然的。此前,内地也有类似现象发生。2009年6月,湖北省宜城市市长周森锋曾爆出“打伞门”,其29岁的年龄和中国最年轻市长的头衔引起巨大争议。相比之下,曾特首获得的网议已经不错了,毕竟有人力挺,而周市长当年几乎是一边倒地被批评。(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香港人、内地人都很关注官员的言行,并且愿意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批评抑或力挺,只要民众愿意说话敢于说话,都值得肯定。
那么,特首在前述情况下不自行撑伞是否妥当呢?笔者个人认为,的确是不妥当的。虽然参与并响应“世界无车日”本身就有“秀”的味道,但是在这样万人瞩目的“秀场”中,官员更要留意自身的举止言行,谦卑、亲和的形象不但要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而且领导者身边工作人员的某些细节也需要充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展现特首自身宣传环保追求低碳的诚意。(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曾特首上任之初曾言“我要打好这份工”,他自知俸禄是来自千万市民的纳税所得,这种姿态一度赢得了无数掌声。不过,“世界无车日”特首步行,由工作人员撑伞,似乎不大像一个“打工仔”应该享受的待遇。
市民之所以介意随行人员给特首打伞这样的“小事”,正说明市民时刻对权力的自大和膨胀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说民众过于敏感也罢,说吹毛求疵也罢,这样的警惕已经客观存在了,它只是社会成熟或者走向成熟的一个表征。
当然,很多内地市民也许对此很不适应。比如,《南方都市报》昨天的报道披露:内地市民朱小姐认为,网友对曾荫权让人打伞反应有些过激了。首先,曾荫权作为特首,理应把心思放在香港大事上,腾出精力为广大市民谋福利,哪能天天像“套中人”那样拎着把伞出门?而且,也没有任何法律规定特首不能“被打伞”。最后,作为一个长者,随从为他打下伞也是人之常情,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朱小姐的心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内地居民的想法,值得讨论。不错,曾特首应该考虑大事,也不能天天像“套中人”那样拎着把伞出门。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行撑伞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是小事,对于经常出入公共场所和媒体摄像机前的特首而言,并非“小事”。类似的点滴细节正是检验领导者官僚习气浓度高低的测试剂,这样的“小事”绝非真正的小事,否则当年的周市长就不会被网民炮轰了。特首当然不用自己天天带伞出门,但是他可以自己撑伞嘛。
至于说“没有任何法律规定特首不能‘被打伞’”,这就更不需要直接辩驳了。2003年,香港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因涉嫌买车逃税被迫辞职,哪一条规定说过财政司司长不能为身怀六甲的妻子买车呢?症结在于,买车的时点太过蹊跷,何况梁是提高首次汽车登记税的最早知情者之一。对于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回到撑伞这样的“小事”来说,可否套用一句“规定未授权即不妥”呢?(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当然,朱小姐还提到了长者的因素,更以“人之常情”和“传统美德”为特首开脱,笔者对此同样不敢苟同。当特首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时候,他的身份属性更多地体现为官员,“长者”的身份标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撑伞”而言,网民将曾特首与周市长放在同一个评价体系中打分并无不妥,而且在这个体系中,年龄的因素不应被考虑。
特首一次雨中“被撑伞”出行,引发笔者与诸多旁观者的议论,而且还有尖锐意见的激烈PK,当然是好事。它会让民众更多地关注官员的言行,更多地关注公共事务。它也会让众多浏览新闻和网页的官员暗叹“做官越来越不容易”,提醒自己在公共场合时言行举止向特首所言的“打工仔”看齐,这也算是前述讨论的积极意义所在。
□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