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08] 2005-06-11 14:34:26
从一张车票看信用缺失
------------------------------------------
今年春节期间,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先生欲返回家乡过年。由于火车票特别难买,他预先分别托了两个人帮助购买回程的卧铺车票,结果两个人都帮他买到了车票。如此一来,多余的一张车票就必须处理掉。他可以到火车站去退票,但这样做将损失高比例的退票费。他也可以到车站地区将紧俏的火车票私下原价甚至高价转让,但春运期间是严打车票倒卖的,弄不好会被抓住,安分守己的百姓显然不愿冒这个风险。最后,他在互联网上发了个帖子,很容易就找到了需要者。可对方虽然非常想要这张车票,但她对退票的先生为什么愿意将如此紧俏的东西原价转让,而不加它个一百二百地小赚一笔产生了怀疑。如何让她相信车票是真的呢?他们不辞辛苦地到了车站,找到售票员,请求帮助鉴别真伪。然而,售票处并无这种职责,售票员也拒绝法外施仁。最后,在退票者赌咒发誓,又留下住址电话、手机号码、身份证复印件之后,总算原价卖出了这张火车票。
这本来是一项很容易达成的交易。但是,现实中为转让这张车票,交易双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交易成本:交通费用、时间成本、精力损耗,特别是交易过程带来的精神烦恼。造成交易成本高昂的原因,固然与铁路部门收取高额退票费的制度有关,但更主要的症结在于社会普遍缺乏诚信。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交易与生产一样,都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活动。交易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的福利,而交易成本的增加,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浪费;交易无法进行或被迫取消,则意味着福利的损失。信用缺失,正是妨碍市场交易的最大障碍之一。(摘自6月6日《人民日报》作者王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