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88] 2005-07-29 05:10:38
中科院青年专家邓亚军披露
泰国海啸遇难者DNA鉴定风波
------------------------------------------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特大海啸。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主任邓亚军带着中国历史上首支“DNA救援组”,冲到了泰国海啸灾区;此后她与多国救援队组成国际DVI协作组(DVI为Disaster Victim Identification的缩写,意为“大型灾难遇难者个体识别”),参与制订样本采集流程。后来曾广获赞誉的“中国无偿承担泰国海啸遇难者DNA鉴定”承诺也来自她的建议。
2005年1月15日,邓亚军返回中国,一同抵达北京的还有首批100份遇难者DNA样本。
在泰国救援时,样本采集程序是由国际DVI统一制订的,按照国际法医学惯例,首先采集牙齿样本。因为西方国家牙科记录都非常齐全,牙齿不全再采集骨骼样本辅助。送到中国来的首批有87个牙齿样本、14个骨骼样本,其中1例为同时包含牙齿、骨骼在内的复合样本,一共100个。结果先期做的87个牙齿样本全部没有结果,等于全军覆没。邓亚军推测,可能是海水中的某种菌类破坏了牙髓中的DNA组织。
今年1月19日,中国方面与在泰国的国际DVI专家组进行了一次电话会议。会上邓亚军刚刚向对方通报了无法得到准确的鉴定结果,留守泰国的同事就发来短信:“他们(外国专家)已经开始怀疑中国的鉴定技术了!”
1月21日,邓亚军再次飞到泰国曼谷,将鉴定情况向国际DVI通报,同时建议改采取骨骼样本。
但是他们没有马上接受这一建议。执委会决定在让邓亚军带回第二批牙齿样本的同时,还派5名专家来全程监控他们的检测过程。然而,在这些专家的监控下,牙齿样本还是做不出来。
这时候国际DVI开始陆续向英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实验室发送样本进行检测。他们都是承诺一周之内出结果,可是等到第10天,澳大利亚才返回结果,他们拿了10个牙齿样本,只有1个有不完全的检测结果,这就等于没结果;韩国在第20天返回了3个结果,但是没有提供必需的阴阳性对照,因此也属于不准确结果;英国、德国至今没有返回结果。
到了2005年3月,距离中国发出“无偿承担泰国遇难者DNA鉴定”的承诺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样本鉴定工作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境外媒体的猜疑,其中瑞典由于在泰国遇难、失踪人数最多,当地媒体对中国的海啸遇难者DNA鉴定质疑声最大,其中不乏一些带有攻击性的报道。
消息通过外交部反馈到国内,外交部希望中科院北京基因所对此进行书面说明,为此邓亚军负责起草了一份《海啸DNA样本整理报告》。而就在此时,邓亚军收到了一份来自泰国的邮件——国际DVI组织执行委员会正式宣布:“以前从海啸遇难者身上采集的牙齿样本无法检测出DNA结果,全部改为骨骼样本进行检测。”
2005年4月5日,第三批样本从泰国发来,500份全部为骨骼样本,局面出现了转机。500份样本,实际上邓亚军他们检测了473份,因为有27份样本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识别了;剩下的这473份样本,他们提交了404份准确数据,成功率是85%。依靠中方这批数据,已有180多位外国遇难者、60多位泰国遇难者身份得以确认,其中包括3名遇难的香港同胞。
截至7月19日,泰国送来的第二批503个骨骼样本中,已经有443个鉴定出准确结果,成功率已经提高到了88%。
因为骨骼样本属于疑难样本,世界上的平均水平大概是50%左右,所以这个85%,让泰国方面觉得做得太棒了。跟其他实验室比,中国的数据回去得最快,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
(摘自7月25日《北京青年报》作者曾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