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16] 2022-01-08 10:38:32
我父亲生于1914年,没上学以前他就学相声,因为他这个家庭啊,就在这个场合里熏陶出来的,熏陶出来,上完学以后被迫又回到相声场子,又说相声。现在要说,从艺得够七十年,七十五年左右。
要说我父亲算一个笑星,他够不上,因为现在笑星啊,当代在全国范围内绝大部分都知道。因为我父亲这相声呢,基本上是北方的特色,他这一辈子,在我记忆当中,他没去过几趟南方,过长江的时候不是很多。在解放前去南京,倒是去过,解放后去过一趟上海,但是很少很少。如果说他是一个深受全国欢迎的……,不敢说,只能说他是在相声界有相当的权威的人士,这跟他一辈子的刻苦,一辈子在艺术上下的功夫那是分不开的。
老话嘛,钱压奴婢手,艺压当行人,谁要服谁,很不容易,尤其是我们这行,你要问谁,谁都是了不起,你问本人“他不行”,都是自己行。可是说真正大伙服了一个人,相当不容易,这跟老爷子从小受的熏陶、家学、文化有相当大的关系。一个说相声的,不是说我光会背《报菜名》,这就行了,他必须得有自己的特点,有丰富的知识。你比如说,我今年55岁了,我跟我爸爸这么多年,我跟他聊天,永远掏不尽他的东西。不单是词儿,哪段儿相声词儿,他就是围绕着这个人生的一切……这个知识,问不住他。
为什么他的段子里头净是那个知识性的东西?比如说平常咱们说闲话吧,就提到这个“天干地支”啊,《三字经》、《百家姓》啊,一些个古语、谚语啊,张嘴就来,甚至于《易经》、“八卦”呀,这些东西他都懂,他不一定用,但是他都学。所以在台上他要在台上展开了以后,说我们内行话吧就是“撒开了”,使到好处的时候就看出这人的这个功力来了。
如果说你拿这词儿背的,一字不差地“甲乙甲乙”背下来的,这种相声,他没有说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没有这么一说,他只是今天比昨天可能“火”一点儿,更受欢迎?“对了粘子”,对路了,他只能说这样。可是老艺人,不单是我父亲啊,真正的老艺人,赵佩茹赵先生啊什么都算上,他有的时候他要一发挥呀,能有好多东西不是原来的本子里的东西。
当然那个年头儿也很少有本子--就是原来那些个“规矩”里的东西,但是他不出道儿,他这里头把这个相声能发挥得让你听一次还想听。所以现在我感觉这相声啊,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听完了不想听二回,“你怎么没新段子?”“你还得来新段子!”这新的不是这么容易的,一个礼拜出一段儿,那就……不会太好。这个老传统段子为什么演多少年,演一百年、二百年还有人--我还点你那段儿?点老爷子的段子,往往都是听过的。
(他)在初中毕业以后也相当吃了不少年苦了,在相声场子呀,磨练哪,当时这个一块儿就是“边儿边儿大”吧--岁数,辈分不一样,但是尽管辈分不一样,但是年龄上是差不多的,像赵佩茹,什么李洁尘,什么刘宝瑞、刘奎珍等等吧,这些位都在一块儿干,那时候人比较团结,艺术上不保守,互相啊你学我我学你,都很……哎,取长补短,对。那时候这些位没有一位不是大将,按照我们这行业里,是帅才啊,是将才啊,都很呛,很能干活儿。
但是那时候我父亲就不满足于我就随大流,跟大伙儿一样,他不满足,他要把他的东西把它修理得有特色,结合自身的特点,自身长的那模样--瘦,甚至他用捧哏的都是根据用谁捧就把谁的特点突出,是胖子,是瘦子,是憨嗓子,是细嗓子,是能唱,是不能唱,有知识有文化说那路活儿,捧哏的没知识文化说那种活儿,他都有分别。
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何苦自己人为难自己人
那些活好的,或者活新的,或者花样多的,
或者老板拉皮条功夫好能拉到肯多花钱的客的,
拜托不要老是打击年老色衰的同行了
老鱼记事 老鱼侃棋 老鱼围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