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106641
李颖: “好人”“坏人”
实际上,问题很简单,暴露坏人的目的并非出于一种对别人内心世界的好奇,而应该是怎样才能对社

会更有利。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无法一一辨明“好人”与“坏人”(至多我们只能通过辨明“好

事”与“坏事”来推断),那么不要急于给人定性,可以鼓励那些“坏人”出于假装好人的目的不

得不做好事,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至于把一个本来不怎么坏的人逼成坏人(用博弈论的话说,就是预期

的自我实现:你认为对方是坏人,所以就处处对他坏,因为你对他“坏”,出于自卫,他不得不反击或

者做了对你不好的事,于是这刚好让你证明他果真是坏人。历史上,据说杨国忠为了证明安禄山要造反

,处处逼迫,终于向玄宗证明了这一点,但证明的时候恰恰也是自己因此丧命的时候,陪葬的还有唐王

朝)。在这个问题上更极端的做法是,想当然地根据出身把一个定为坏人,例如文革中的“黑五类”

,这实在是一种更大的“恶”。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应该有心理准备去接受这样的事实:能确认的恶行并加以惩罚的恶行总是少于

实际上被我们观察到的恶行,我们能观察到的恶行总是小于那些可能导致恶行的恶念的数量(用数学的

表达是:任何一个逻辑系统内,我们能严格证明为真的命题集合是所有真命题的真子集)。所以,我们

不得不在事前与事后、一类错误与二类错误之间做折衷。任何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理想主义的做法不仅不可

能而且反而容易导致更大的灾难。所以现代人应该对极端主义保持警惕,不管这种极端注意是基于某种

道德的纯洁、宗教的正义与国家或者民族的利益而提出。

  与此相关,当我们观察到“善行”的时候,不要轻易地为“善行”按上一个恶的动机。如果一个

人不违法,不做坏事,为什么要鄙视他不违法、不做坏事的动机?那怕那仅仅是出于对法律威慑的恐惧

。我记的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富翁子女不在身边,二十年来生活起居都由一个佣人照顾,临终前,他

要将所有的遗产都给这个佣人。旁人(也许包括他的儿子)都说这个佣人是盯着他的财产才这样照顾他的

,不是真心。但是富翁冷静地说:二十年的照顾,假的也是真的。“主人们”应该仔细想想,到底什

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孔子老早就说过,“观其言,察其行”,现代人更应该如此。
DISSENT IS THE HIGHEST FORM OF PATRIOTISM !

--Thomas Jefferson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