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689669
haitao
纳斯达克前主席马多夫骗局 汇丰成“冤大头”——老外就是专业,骗都骗得那么专业!
——【该公司雇用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采用两人所设计的利用债券差价进行高杠杆套利的模型,号称“只赚不赔”。】

马多夫骗局 汇丰成“冤大头”
业界粗略估计汇丰控股、法国巴黎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损失达100亿美元

日期:[2008年12月17日] 版次:[AA03] 版名:[速览]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



  相关新闻:华尔街惊现美史上最大诈骗案
  如果明天有人告诉你,索罗斯的对冲基金被投资人赎回而到了破产的边缘,千万不要太惊讶。

  看看这些无比华丽的报表与令人敬畏的机构,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德国曼氏集团,法国巴黎银行,西班牙国家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日本野村控股,甚至大家所熟知的英国汇丰控股,全部身陷纳斯达克前主席马多夫(BernardMadoff)基金中的基金设下的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你就能深刻理解“现金为王”的重要,并对此前的华尔街权威严重质疑。业界粗略估计上述大型金融机构牵涉损失100亿美元。

  从房地产的崩溃到五大投行的灭亡,次贷危机的第三波将是对冲基金的大规模倒闭,原本不是自己的财富终归要归还,对冲基金在流动性不足、投资人赎回的大潮中摇摇欲坠。

  汇丰成最大受害者之一

  马多夫的圣诞礼物人人有份

  圣诞节就要来了,马多夫的这份“厚礼”全球顶级的金融机构几乎都收到,目前除了美国本土的银行。从欧洲到亚洲,身陷马多夫“庞氏骗局”的著名商业银行比比皆是。

  我们最为熟知的,声誉良好的汇丰控股也没有侥幸,成为了这宗500亿美元欺诈案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汇丰前天发表声明称,汇丰确认曾向投资于马多夫各项基金的少数机构客户提供融资。根据目前所得资料,汇丰认为其在此类融资交易可能涉及的潜在风险约为10亿美元。

  据悉,这些客户大多是专门投资基金的对冲基金,这些客户估计向马多夫基金投资了5亿美元。

  汇丰还透露,在其正常的环球托管业务之中,亦有客户投资于马多夫。但汇丰并不认为此等托管安排会成为集团的风险来源。根据这类交易的条款,若美国当局从马多夫取回部分资金,汇丰会首先获得赔付,客户则蒙受第一损失。

  “额外的减值将继续影响汇丰的资本基础”,中银国际研究袁琳对此表示,对于汇丰维持谨慎看法,目前正在调整预测,短期内汇丰控股的经营表现不会有所逆转。

  除汇丰外,其他欧洲银行亦受重创。西班牙国家银行证实,旗下投资基金Optimal因投资马多夫的基金而涉及23.3亿欧元。

  苏格兰皇家银行亦指,银行有涉及马多夫的基金,如果马多夫的基金价值跌至零,该行可能损失约4亿英镑。

  瑞士资产管理机构UnionBancairePrivee也被指约10亿美元资产有亏损风险。

  连有野蛮人之称的对冲基金也成了“小羔羊”,全球最大公开交易对冲基金德国曼氏集团投资了3.6亿美元于两个与马多夫有关连的基金,目前看来或将血本无归。

  远远不止上面这些著名的机构,马多夫投资证券公司的网站显示,有将近1500家金融证券机构为其“庞大市场”服务,其中包括高盛、美国银行、J&J等大型金融机构。

  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商业银行为投资机构兜底?

  “这些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工银亚洲董事暨副总经理黄远辉告诉本报,马多夫诈骗案的受害者以金融机构和慈善、养老基金为主,除目前公布的外,不知还有多少潜伏待发。

  黄远辉分析,直接投资马多夫的主要是对冲基金、证券公司等投资机构,以及一些养老、慈善基金,有钱的散户只是少数。而按照普遍模式,对冲基金、证券公司等投资机构,一般从银行贷款,且以股票、债券,如马多夫的投资产品等金融资产为抵押。这样一来,银行便成了间接受害者,并且也是损失的实际承担者。

  不仅如此,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黄少明认为,不排除有银行直接投资于马多夫。他向记者回忆说,1998年,美国一家名为“长期资本管理”、简称LTCM的对冲基金爆出丑闻,事后清盘发现连瑞士私人银行和意大利中央银行都有直接投资。此次马多夫诈骗案,难保没有银行直接中招。

  另据黄远辉介绍,目前没有规定银行不可直接投资于基金中的基金,也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银行只是靠自律自觉,来控制把资本金直接投资于其它机构。

  而且,银行的直接投资,除非超过一定比例,否则不会公布。黄少明担心,潜在的银行直接投资可能存在且不为人知。

  也难怪马多夫自己说,虽然只掌管价值170亿美元的资产,但本次的欺诈的金额高达500亿美元。业界粗略估计大型金融机构牵涉损失100亿美元。

  “庞氏骗局”缘何横行?

  牛市让风险控制松懈

  昨天,马多夫投资证券公司的官网主页一片漆黑,中间挂着简短的告示称,经联邦法院指定,该公司由LouisL.Stanton接管清盘。

  据说在过去20年里,马多夫投资证券公司名下的账户每个月能像时钟一样准时产生将近1%的收益,却从不发生亏损,这就像一个神话。

  马多夫设下了俗称“庞氏计划”的金字塔式骗局,以后来投资者的本金,讹称作为回报支付早前的投资者。可就是这样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局,最善于投资的金融机构,为何纷纷中招?

  从直接投资者来看,黄少明认为就是片面追求投资回报。反观上述LTCM丑闻,事发前的多年里,该公司雇用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采用两人所设计的利用债券差价进行高杠杆套利的模型,号称“只赚不赔”。

  稍微清醒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但在当时的情形下,债券差价投资一片红火,投资者屡屡赚到高额回报,于是连银行都抢着借钱给LTCM.同样的,面对每月1%的稳定回报,牛市气氛鼓舞下,没有人去怀疑它的正当性。

  而只有当牛市转熊时,大家才会变得警惕,才会事后惊醒,但为时已晚。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海啸,是马多夫骗局被揭穿的导火索。

  而当银行贷款给那些投资机构时,为什么会接受马多夫的产品作为抵押?黄远辉分析,马多夫东窗事发前,其产品一直表现稳定,评级良好。银行在贷款时,只看抵押物的表现,极少深究其缘由。在抵押时,为防止金融资产贬值,银行一般以30%到70%的现价折算为抵押价值。由于马多夫产品当时表现良好,折算率自然不低。但没想到,突然有一天,这些抵押物价值为0.

  次贷第三波到来:对冲基金的灭顶之灾

  马多夫基金是“基金中的基金”(fundsoffunds),这次诈骗是对冲基金历史上最大的笑话,作为最具进攻性的众多对冲基金,居然也上当受骗。

  回头看看本轮次贷危机,房地产这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砸中的是美国的五大投行,而第三波可能就轮到此前“最野蛮”的对冲基金自己了。

  目前基金的基金管理的资产大约有6850亿美元,占基金行业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次贷危机市场流动性的大背景下,投资人仓皇赎回,如果不能控制这种恐慌情绪蔓延,对冲基金将面临灭顶之灾。

  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文章称,马多夫欺诈丑闻引发人们对基金的基金业务模式的质疑。

  Highview投资集团行政总裁施洛斯坦因表示,在金融海啸后又发生马多夫事件,势再打击投资者对对冲基金的信心。

  “等着关门吧”,伦敦对冲基金顾问公司IGS的CEO戈登称,总资产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业2008年已经遭遇有史以来最差业绩,且预计约有三分之一的对冲基金将关闭或合并。

  目前美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去杠杆化,马多夫“庞氏骗局”的发生显然加深了金融机构之间的不信任情绪。而作为“最会利用杠杆”的对冲基金,正首当其冲。

  本报记者 戎明迈 辛灵 实习生 曾钰文 香港报道
我的blog:http://szhaitao.blog.hexun.com & http://www.hoolee.com/user/haitao
--以上均为泛泛之谈--
不尽牛人滚滚来,无边硬伤纷纷现 人在江湖(出来的),哪能不挨刀(总归是要的)
网络对话,歧义纷生;你以为明白了对方的话,其实呢?

您所在的IP暂时不能使用低版本的QQ,请到:http://im.qq.com/下载安装最新版的QQ,感谢您对QQ的支持和使用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