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水暖
今天,新华社发布了一篇报道《深圳对《时差七小时》及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处理》,10月29日开始发端的事情,11月12日就完成了“调查处理”,看来深圳所引以为豪的“深圳速度”不是白说的。“中共深圳市委11日上午召开全体会议,通报了对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电影《时差七小时》及相关问题的调查和处理意见。”,看来是市委的正式的、最终的结论性意见,一有调查结果,二有处理结果,该谢幕收场了。
“互联网和新闻媒体有报道指:深圳有关部门联合发文推荐观看由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女儿李倩妮主演的电影《时差七小时》,并提及其它一些相关问题。对此,深圳市委成立了调查组,对网上反映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新华社),这里,两次提到了“互联网”、“网上”,似乎在应对所谓的“网络民意”,看来,深圳市委并未把网络信息看成是需要“警惕”的“虚假信息”,网络舆论的作用再一次体现。
报道说“深圳市委的调查称:虽然市有关部门是按正常程序和惯例向学生们推荐,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不当之处,如有的部门变相指令性要求学生观看、一些学校调课组织学生观看等。尽管李意珍对发文一事没有打过招呼,没有过问影片发行工作,但作为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干部,‘李意珍的敏感性不够强,对有些问题没有把好关,制止的态度也不坚决’。”,按说事情很正常,也是“按惯例”,只是“有的部门”和“一些学校”做得过分些,但我有点糊涂,一件领导“没有打过招呼,没有过问”的“正常”的事情,“有的部门”和“一些学校”为什么非要“过犹不及”,特别是学校方面,占用初三毕业班宝贵的复习时间和家长的金钱包场。而“李意珍的敏感性不够强,对有些问题没有把好关,制止的态度也不坚决”就更其不解,既然“没有打过招呼,没有过问影片发行工作”,已经是一副“不闻不问”的态度,怎么会扯到“对有些问题没有把好关,制止的态度也不坚决”,是干脆没有“把关”,还是“把”了没有“把好”?是干脆没有“制止”,还是“制止”了但“的态度不坚决”,一笔糊涂帐,言辞玩的很原则,也很粗陋,这样的结论,怎么“处理”?
报道说“关于李意珍的配偶、女儿经营三家公司的情况,深圳市委的调查称:李意珍的配偶和女儿所经营的梦想隧道影视公司、仁和公司和参股的披克电子公司三家公司中,有两家由于没有资产,属于接受空壳转让,其配偶和女儿没有实际投入资金,参股的披克电子公司实际投资150万元人民币,分三次投入。”(新华社),这是个关键的“调查”,因为网络“民意”的最主流的方向,就是质疑一个25岁的女孩,经济尚未独立,为何会在名下拥有796万元注册资产的三家公司,而作为中国共产党一级组织负责人的李副书记家庭,为何能够拥有如此巨额的财富。现在深圳市委的调查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半真半假”的,是一种游戏,因为“有两家由于没有资产,属于接受空壳转让,”为假,而“实际投资150万元人民币,分三次投入”为“真”。
我们又不明白了,“两家由于没有资产,属于接受空壳转让”的公司,“受让”过来干什么?资产都“没有”,公司如何运作,比如金融贷款的抵押问题、流动资金问题,据媒体报道,这两间“空壳公司”有办公地点、有人员,就还有物业租金、人员工资问题。无论公司的运作什么情况,这里面可能牵涉一个问题,“空壳”公司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无论是虚假注资的“空壳”,还是先注资然后再“抽逃”形成的“空壳”都已经触犯了法律,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李副书记的配偶是明知故犯还是无意而为之呢。明知是“空壳”,还要在注册资本一栏里面堂而皇之地写上“李倩妮,出资额269万元,出资比例82.01%”(深圳市梦想隧道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李倩妮,出资额350万元,出资比例70%”(深圳市仁和海外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这是不是“虚假出资”?因为在去工商局办理“转让手续”的时候,当事人肯定知道是“虚假出资”,肯定要对工商局进行隐瞒,这种违法的行为,出在一个普通的工商业户身上会如何?出在李副书记的配偶、子女身上会怎样?深圳市委是追究还是不追究,看来没有下文。更有意思的是,在人们质疑妞妞名下796万注册资产的数额中,最大的两笔,269万元和350万元,经过“调查”定性为“虚假”,而最小的一笔150万元,经过“调查”被“坐实”,经过一番调查,妞妞的财富顿时“缩水”。
但是,“缩水”就能够说明“清廉”么,调查中只字未提李副书记的配偶的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富情况,也未提从1995年开始,李副书记为什么能够支付女儿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昂贵海外留学费用,即便是只投入150万办公司,加上子女的留学费用,每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靠什么,靠李副书记每年几万元的合法收入,还是靠配偶、子女的“空壳”公司,始终是一个不明不白的玄疑。
最具戏剧性的细节是“深圳市委的调查称,该片的制作实际投资1200万元,媒体公布该片投资2100万元,是推介商出于宣传需要所作的包装炒作。该片按市场化运作,目前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经过“调查”,影片制作费也“缩水”了,看来,李副书记的家人喜好摆出“财大气粗”的架势,“实际投资”150万元,要拉大成“760万”,而1200万的电影投资,要吹嘘成“2100万”,调查处理意见说是“是推介商出于宣传需要所作的包装炒作。”,那么,即便2100万是“推介商”的弄虚作假,1200万又从何而来,因为这1200万正是妞妞名下的一间“空壳”公司“深圳市梦想隧道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投资,一间所谓“空壳”公司,腰无半文,却可以筹集到对普通人来讲几乎是天文数字的1200万,而且,一开始,投资人就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个“投资”是打水漂,根本收不回成本的,深圳靠行政手段推介,票房才60多万,据报道国内其它城市的票房不过区区几万元,这种赔本买卖没有烧钱的决心和烧钱的实力,谁玩得起。
调查处理者把“相关问题”如此“搞清楚”了之后,开始“处理”了,其一“深圳市委指出,李意珍对中纪委、省纪委关于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不准在其管辖的区域或者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其公正执行公务的经营活动的规定,‘在认识上有误区,理解上有片面性,没有认真执行’。深圳市委常委会要求李意珍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尽快让其配偶和女儿从其分管领域的企业中全部退出,并由市有关部门监督执行。据悉,李意珍已按有关规定和市委常委会的意见,督促家属从这些公司中全部退出。”、其二“深圳市委在调查和处理意见中称:李意珍在市委常委会上做了认真的检查,态度诚恳,认识深刻,表示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监督,诚恳接受组织批评,深刻反思,吸取教训,坚决纠正,做好工作。”,这里边,唯一能够形成“被处理”依据的是“李意珍对中纪委、省纪委关于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不准在其管辖的区域或者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其公正执行公务的经营活动的规定,‘在认识上有误区,理解上有片面性,没有认真执行’”,处理也不过是“尽快让其配偶和女儿从其分管领域的企业中全部退出”,至于第二点,简直就是表扬,“态度诚恳,认识深刻”,如此务虚而不务实,处理了什么?
可是,相对于深圳市委所标榜的“此事不仅对李意珍,对市委、对市几套班子领导人和全市领导干部都是一次深刻的廉洁自律教育。”,窃以为是言不由衷的,因为这个处理回避了人民群众在网络舆论中所表达出来的核心思想,就是
一、作为中国共产党一级组织的领导及其家庭的当事人,究竟已经富裕到什么程度?在一个占人口60%的普通劳动者年人均收入低于两千元,就在深圳市,还有女工因为劳累过度而突然死在街头、还有孩子读不起书、大量民工的月收入不足一千元,因为欠薪要走向街头的的社会背景下。他家庭的这些财富经过了什么样的“诚实劳动”而取得的?深圳市的人均收入虽然比起其它地区是高一些,但是象当事人家如此富庶的恐怕也不在多数。领导干部的富裕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相对低收入甚至贫困而形成的财富反差,如何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宗旨。深圳市委的“调查处理”为什么要回避领导干部的财富问题,中共中央早就有关于领导干部收入情况申报登记的制度,法律中也有追究“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条款,为什么就不能够在调查结论中理直气壮地说说当事人财富若干,都是干干净净的呢,那样的“对市委、对市几套班子领导人和全市领导干部都是一次深刻的廉洁自律教育。”效果岂不是更加巨大。
二、在领导干部的家庭取得大量财富的过程中,是否是合理合法、光明正大的,仅就深圳市委的“调查处理”中曝露的“空壳”公司转让、运作,“空壳”公司筹集巨额资金拍亏本电影等问题,有没有涉及违法违规?如果没有,要有一个结论,因为这是一个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运作的公司,其示范效应是显然的。如果有,也要有一个结论,也是因为这是一个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运作的公司,更要在领导干部的身上体现公民对市场经济法则的敬畏和遵守以及法律的力量。深圳是所谓市场经济“最发达”、“最成熟”的地区,但是也是市场秩序相当混乱的地区,比如最近中央台等媒体揭露的“空壳”外贸公司诈骗内地大批企业巨额资金而无人理会的案件,对待领导干部亲属的“空壳”公司如此暧昧,深圳将如何规范其它的“空壳”公司。
三、在整个事件当中发生的几件事情,是代表着什么样的“处理”态度呢,比如,“本报记者自深圳报道 11月4日,本报率先披露了“深圳市委某领导之女、影片《时差7小时》女主角名下有769万元巨额资产”一事,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记者却在采访中获悉一件“怪事”,当日深圳不少报摊卖的《北京青年报》‘恰好’缺少了刊登此事的版面。”(《北京青年报》);比如有深圳的网友反映,当外地电视台播送相关的电视节目时,电视信号被认为截断,这种需要动用相当级别的公共权力的举动,“作为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干部”者,是否也是同样的表现出“李意珍的敏感性不够强,对有些问题没有把好关,制止的态度也不坚决”,这样的举动,深圳市委如何“调查处理”。
有人在为深圳市委的“调查处理”和李副书记的“勇敢而真诚”而欢呼的时候,说实在的,除掉一番高调“反省”和自我赞许而外,我们没有发现深圳市委“处理”了什么,要说“处理”,就是把网络、媒体上表达出来的“民意”如此廉价地打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