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层“窗户纸”更难捅(名笔)
人民网-江南时报
接到一著名媒体记者先生的电话,他们要做一个关于“妞妞事件”的选题,
问我是不是在“妞妞事件”上发表看法的第一人,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同时
见诸媒体的就有杨耕身先生的《关注“强推电影”这起公共事件的走向》一文。
事实上,我对是不是第一人根本没有兴趣,毕竟对这样一个“公共事件”任何人
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从网络上以及纸媒上沸腾的舆论就可以看得出来。但由
于拙文《妞妞事件:一定要捅破这层窗户纸》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之后,确实
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许多报刊转载了此文,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这个事件的深
入。
我注意到,有关《时差七小时》女主角妞妞的家庭背景被传得沸沸扬扬成为
“公开的秘密”的时候,还没有媒体正式指出这个高官到底是谁,虽然这在网络
及民间,人们已经心知肚明,更不见当事人出来解释或辟谣,这种不正常现象激
怒了公众的情绪。一旦任这种情绪泛滥,就会由点及面,波及对高官背后的政府
形象的质疑。有鉴于此,我撰文认为,在妞妞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公众之间,事实
上只隔了一层似有似无、朦胧迷离的窗户纸,不将这层窗户纸捅开,其害无穷。
如果确有此事,当事者则应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解释,而深圳有关部门也应对该官
员的解释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听证,以正视听,如此才可化解危机。
文章发表后,多家媒体转载了这篇文章,这一话题再次在媒体中出现。11月
5日《南方都市报》以《妞妞资产大起底》为题长篇深入报道事件,真正将这层窗
户纸捅开。在舆论的压力下,传言中妞妞的父亲、现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的李意珍
“终于”走向前台,正式回应媒体的质疑。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副书记的回应与其说是道歉,还不如说是表白。不
仅对群众关注的关键问题环顾左右语焉不详,对一直读书的女儿巨额股份的来源
等问题尚没有公开做出解释,而且在撇清自己的时候过于牵强,难以让人信服。
因此,我再次撰文《妞妞事件:还有一层窗户纸》,我认为,中纪委有明文
规定,如果说李意珍本人“有认识局限”的话,为什么深圳有关部门对此都视若
无睹?这部被民间称作“垃圾电影”的电影水平若此,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来捧
臭脚?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有多少“妞妞”?相比较而言,这层窗户纸更重
要,更需要捅破。
可以预言,不管这一公共事件的结果如何,都是2004年有影响的新闻之一。
甚至可以说,在中国新闻史上,这一事件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媒体能够对在职
的高官,进行指名道姓的舆论监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实际上,公众对妞妞事件反应如此强烈,其实是不满某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
疯狂寻租的不公正现象,而“妞妞事件”恰好是一个导火线,点燃了公众心中郁
结的疑问和怒火。因此,捅破这一事件的所有窗户纸,并且有针对性的修补“破
窗”,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澄清这起事件的所有疑点,平息公众的不满情绪,还
可以让有关部门吸取教训,进一步规范权力的运作。
正如妞妞在接受访谈时所放言:我如果想挣钱,完全可以不拍电影,我有更
简单更多的挣钱门路(大意如此)。一个身无长物的”大学生”,凭什么如此自信
豪迈?而这正是问题之所在。
在我看来,一些官员子弟利用制度的漏洞,凭借着可以间接支配资源的能力
,疯狂地攫取社会财富,其危害怎么估量也不过分。这些人业已形成一个有力量
的阶层,掌握着相当的话语权,因此,在经济改革不断突破的情况下,政治改革
必然要触碰到这一阶层,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社会上仇富、仇官心态不断
放大的情况下,这一状况如果得不到强力扭转,其后果当真是不敢想象的。
就妞妞事件来看,中纪委的规定在执行方面还有不小的漏洞。实际上,我们
现在并不缺少法律和规定,关键是在法律和规定之外,还存在着某些特权领域,
这是造成社会不公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以这一事件为契机,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方面有所突破,将是一件意义
重大的事情。
关注妞妞事件,实际上只是关注社会公平,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已。而这
,也正是我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初衷。
肖余恨,人民网著名时事评论员。
《江南时报》 (2004年11月11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