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好文共赏: 贴子 241854
盘丝小仙
和气生财
寺庙绝对是最大的商家,但是在生意面前人人平等

  那年的冬天我们又去了一趟。路全被雪和冰雹封住,雷鸣电闪,整个荒原上一个人也没有,我们的车只能直直地向前开。

  半夜的时候到了阿须活佛的家。拉扎、杨嘎来为我们开门。




  第二天,活佛带着我们去寺庙外的草场,这时候我看见有好多好多的牛。有的牧民拿牛粪往牛的身上抹,像是作记号,有些牧民在激烈地跟活佛争论。活佛的表情有些无可奈何。在激烈的争论中我发现活佛与牧民非常平等,完全没有敬意,直接地讲,就像讨价还价。实际上,他们就是在讨价还价,活佛在跟他管区的牧民做买卖,在生意面前人人平等。

  寺庙接受了很多牧民的布施和供养,这些供养是无条件的。而寺庙要做的:或者是为他们家里去世的人做超度,或者是做法事之类。百姓们的供奉越积越多,寺庙就这样积累了一笔财产,这笔财产怎么经营呢?喇嘛不可能去放牛,怎么办呢,活佛就把这些牛典放给牧民,主要优先给那些买不起牛的贫困牧民。也有一些自己家有牛的人,认为这是有利可图的事,因此也来要求。交易是这样的,由寺庙把牛分放给不同的人家,牛折合成钱,按这个钱存入银行的利息与牧民签定合同。

  合同以三年为限,三年之后,把牛连本带息还给寺庙。比如给五头牛,那么三年以后,你必须把五头牛和牛折算的利息一起还给寺庙,这期间牛生下的小牛和牛的副产品都归你。利息可以在三年之内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支付。你可以给寺庙糌粑,也可以给寺庙酥油,最穷的人也可以拉牛粪给寺院,抵利息。还可以到寺院服劳役、做工。

  有时候也可以几户牧民一起联合起来支付——供养僧人一次法会的斋饭。一次法会要花费很多,喇嘛们念一会儿经就得吃一会儿,他们要吃人参果、要吃酸奶、要吃上好的糌粑、酥油茶。一个法会下来,如果是连着几天的话,费用相当高了。法会的支差也可以抵你的利息,总之,寺院不挑支付的方式。

  活佛把牛典给牧民,对于那些无力一次购买很多牛的人来讲,绝对是一种扶贫的方式。而且这种方法也是一种较好的维系寺院和当地老百姓关系的方式。三年之后,我们特意回去拍摄还账的场面,有些人特别自豪,觉得自己特别对得起寺院,我们采访了他们。

  “你今天干什么来了?”

  “交牛来了。”

  “你今天交了多少头牛,交了多少钱?”

  “二十头牛,四五千左右。”

  “是三年期满了吗?”

  “是的。”

  “都是寺院的牛吗?”

  “是的,是寺院发放给我们的,三年以后要还的。三年以后还了就轮换到另一家人放养。”

  “这样对你们有利吗?”

  “比如说一块金子放在你的手里自然就会发出光芒,当然对我们有好处。”

  有的人也不那么自觉。我们拍到了一个人坐在地上耍赖不起来。活佛一脸的无奈,只好深深地呼吸,抬头仰望天空,然后很优雅地又把视线放平,一句话也不说。

  活佛的管家指着这个牧民不停地说:“三年的账你该还了,你要弄清楚,差寺院三百元钱,你说心里想着寺院,但账总该还的。都过了三年了,该给寺院了。如果你一定不给的话,从今以后我也不再追你的账,你也跟寺院没什么关系了。”

  那个牧民不屑地说:“我会给的,以前我说了,现在也还是这句话,不过就是几头牛的事吗?”这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有一些不争气的人把牛卖了换酒喝。这种二流子要赶上土改,绝对的贫农。

  这种典当牛的做法据说别的地儿也有,但我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操作。

  历史上寺庙绝对是藏区最大的商家,他们有自己放高利贷的机构。旧社会的三大领主其中就有高级僧侣。今天的寺院不是过去的寺院,今天的活佛也不是历史上的活佛,而劳动人民也不是过去的劳动人民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造,僧侣阶级也在调整着自己。他们和牧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社会关系更趋向和谐,活佛更多的是以慈爱和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形象出现,活佛绝对是进步了。
签名是什么?

小伙,你挺有福啊,能活到死啊!```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